支持率卡死40%,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内爆式蜜月期” 7月17日,美联社和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民调给特朗普泼了一盆冰水:他的支持率,依然卡死在40%上下。这不是一个“危机”,而是一个“常态”。而这位2025年“满血归来”的总统,从民调曲线看,更像一个任职不到三个月就进入跛脚期的政坛老兵。 看清这份民调,不难发现一个趋势: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正陷入一种“政策回音室”式的自我封闭——越做越多,越说越狠,但越来越少人觉得有好处。 第一道裂缝:选民“只听说,没感受到”的执政错觉 调查显示,只有1/4美国成年人表示特朗普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而一半以上则认为“反而更受伤”。这是一份令人尴尬的答卷——尤其对一个靠“我是为你而战”当选的总统来说。 从经济到移民,从政府支出到医保,没有一项政策能让特朗普的支持率突破50%。他最擅长的领域——“说话”,正在被现实击穿。 四十年前,里根靠“让美国再次骄傲”凝聚国民;八年前,特朗普靠“让美国再次伟大”打破建制;如今,他靠什么?靠一句话:“关税。” 第二道裂缝:从反移民到“反世界”的贸易扩张主义 就在支持率遭遇冰封的同一天,特朗普接受媒体采访时释放了一个“全球开火”的信号:准备对全球150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国家”征收10%至15%的进口关税。 这不是贸易保护,这是变相的全球勒索。 4月签署行政令,7月准备落实,8月1日才正式落锤。特朗普的战术并不复杂:先发狠、再给缓期,最终还是收钱。 关键问题是——这能拯救美国制造吗?答案很明显: 这些“中小国家”大多数根本不是美国制造业的对手 征税对象不够大,对通胀无益; 真正会反制的国家,比如欧盟、印度、中国,早已学会绕路。 而特朗普明白这些。他不是真想从150国赚关税,而是想从“150国都怕我”的叙事中赢得国内政治红利。这是一种反事实逻辑:“即便我做的没效果,但我做了,你们看见了。” 这就是“政策视觉主义”:看上去很凶,实则虚胖。 第三道裂缝:经济保守主义的断裂与“另类福利主义”的幻觉 特朗普希望自己成为“保护美国工人利益”的英雄,但现实中,他的财政政策正在走向极端:增支、降税、扩军、加关税——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也花。 美联社的报告特别指出,“特朗普在政府支出、医保等关键民生议题上的支持率持续低迷”。原因无他,美国工人要的不是更大的对外强硬,而是看病便宜、税负下降、物价稳定。 而特朗普这届政府的战略,是拿“全球施压”来转移“国内不满”。很像前苏联晚期的宣传系统,拼命喊“我们在阿富汗打赢了”,但国内排队买厕纸。 这不是伟大,这是脱节。 第四道裂缝:爱泼斯坦、媒体战与深层政府阴影下的危机治理 同时进行的,还有特朗普对《华尔街日报》的百亿美元起诉案。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构建“敌人坐标系”的一部分: 媒体是假新闻; 民主党是假民主; 联邦法院是深层政府; 联合国是全球主义工具; 北约是负担; 欧洲是白吃饭的富邻; 墨西哥是罪犯的母体; 中国是剥削机器。 问题在于:如此全面的“阴谋指向”体系,在第一任期可能带来反建制红利,但在第二任期将迅速转化为“自我孤立”陷阱。 美国的总统,不可能靠“全员都是坏人,只有我最清醒”来长期执政。那是网红的逻辑,不是政权的根基。 结语:40%的支持率,是极限,也是警告 特朗普的政治生命已经不靠温和派、理性派、独立派的支持。他的核心铁粉盘始终维持在30%–40%。这意味着: 不管做什么,他不会跌太惨; 但也不管做什么,他难以突破。 支持率稳定在40%,其实是一份美国社会撕裂度的体温计。它说明,美国并不信任一个“再次伟大”的许诺,也未必相信另一个拜登能带来真正“回归常态”。 人们不是非要选特朗普,而是无路可选。 而特朗普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是靠治国,而是靠维持叙事;不是靠改变现实,而是靠制造敌人。 这才是最危险的部分:当权者不再依赖现实的改进,而依赖幻觉的延续。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
最近美国那边有点微妙——原本闹得沸沸扬扬的“禁TikTok”风波突然降温了。为啥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