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韩国人亲口说出来,很多人还不敢相信,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居然是这么一番看法!
最近韩国媒体《韩民族日报》一篇文章掀起波澜,标题直接喊出"现在是韩国要追赶中国的时候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韩国企业员工更是直言:"如果韩国企业在中国都混不下去,那在国际市场上就更没戏了。"
曾经的韩国货在中国那叫一个风光。三星手机2013年还能拿下中国市场20%的份额,满大街都是拿着三星Note系列的年轻人。
可2023年三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中关村在线的数据显示,最新款三星GalaxyS25Ultra售价超过1万元,却连前几名都挤不进去。
更尴尬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好不容易回升到1.1%,还得靠十年前的S10系列"续命"。
汽车领域同样惨不忍睹。现代汽车2016年在华销量还能达到170万辆,可到了2023年,全年销量只剩下30多万辆,市场份额不足2%。
走在大街上,曾经随处可见的现代、起亚,现在比进口车还少见。反观中国品牌,比亚迪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宁德时代更是拿下全球动力电池34.2%的市场份额,把韩国LG新能源远远甩在身后。
在半导体这个韩国的"命根子"领域,形势同样严峻。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2025年的报告显示,在高集成度存储芯片、AI芯片等关键领域,中国技术水平已经全面超越韩国。
曾经让韩国引以为傲的存储芯片,中国现在不仅能自己生产,还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口到全球。2023年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暴跌37%,而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已经超过20%。
更让韩国人扎心的是,连他们最擅长的化工产业也开始败退。LG化学和乐天化学这些巨头,2023年因为中国竞争对手的冲击,分别亏损了6.17亿美元和近9000亿韩元。中国在聚乙烯、聚丙烯等基础化工品上的产能扩张,直接把韩国产品挤出了东南亚和南美市场。
想当年,《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让多少中国人熬夜追剧,韩妆、韩服更是年轻人的时尚标配。可现在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0年的166.6%的年增长率,一路下滑到2023年的23.1%。
商场里曾经占据黄金位置的悦诗风吟、爱丽小屋,现在要么撤柜,要么缩在角落里卖几款过气产品。反观中国化妆品,2023年前8个月对韩国出口额暴涨190%,花西子、完美日记在韩国电商平台卖得比本土品牌还火。
韩流明星的号召力也大不如前。曾经一场演唱会门票秒空的EXO、BTS,现在在中国的热度连国内二线偶像都比不上。韩国综艺更是惨淡,2024年推出的老年恋综《最后的爱情》虽然在韩国收视率破2%,但在中国只能靠社交平台的零星讨论维持存在感。
韩国企业的困境,既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战略失误的因素。韩国地域狭小,人口只有5000多万,无法支撑完整的产业链,只能采取"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全球化红利期还行得通,但一旦遇到中美博弈、供应链重构,就变得脆弱不堪。2023年韩国贸易逆差近100亿美元,对华贸易更是31年来首次出现逆差,181亿美元的窟窿让韩国经济雪上加霜。
在战略上,韩国政府的"选边站"政策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尹锡悦政府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试图在半导体领域封锁中国,结果却让三星、SK海力士在中国的工厂陷入两难境地。
2024年三星关闭了昆山的手机主板工厂,这家连续亏损5年的企业,最终只能黯然退场。而中国企业则抓住机遇,华为突破技术封锁推出的Mate60系列,性能直逼三星旗舰,还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
那位韩国企业员工的话其实点出了关键:中国市场是检验企业竞争力的试金石。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企业,往往能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
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国内顶住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现在在东南亚、中东市场把三星打得节节败退。比亚迪也是如此,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后,2024年在泰国、巴西建厂,直接挑战现代、起亚的传统优势区域。
反观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往往预示着全球市场的溃败。三星手机在中国衰落的同时,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也被传音、OPPO抢走,2024年第二季度三星在越南市场份额跌至21%,被OPPO的27%甩在身后。
现代汽车在华销量下滑的同时,全球市场也面临中国品牌的冲击,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是韩国的两倍多。
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韩国不是没有机会。中国连续18年保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韩贸易额超过3600亿美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
这场"追赶中国"的竞赛,韩国已经落后了半个身位。但正如《韩民族日报》所说,现在开始追赶还不算太晚。
关键是要放下"宇宙第一"的傲慢,正视中国的发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机会。毕竟,在中国市场都混不下去的企业,真的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