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没事给中俄使绊子,现在被逼到墙角了,才想起中印俄三驾马车,迪政府“大难临头”,战略自主是笑话,左右横条是玩火。近日面对美国的购俄石油制裁,印度怒了。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日前做出强势回应,并怒怼北约不要在该问题上“搞双标”。而且印方发言人当天答记者问时,还暗示印度可能会重启与中国、俄罗斯的三方合作机制。 他表示:“中俄印三国将共同商定三边合作机制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 尽管莫迪政府一口一个“战略自主”,但印度的行为模式本质上“左右横跳”的:在西方与中俄之间摇摆,在制裁与合作之间权衡。 西方制裁的寒流终于穿透了印度精心编织的“战略自主”外衣。当北约秘书长吕特以“二级制裁”为武器,点名印度必须加入反俄阵营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的愤怒反击显得格外刺耳。他厉声警告北约勿搞“双标”,强调保障印度能源安全是“首要任务”。更耐人寻味的是,印方罕见地暗示可能重启中俄印三方合作机制,试图将昔日若即若离的伙伴拉入共同抵御西方压力的阵线。 这戏剧性的转变背后,是印度赖以维持经济运转的廉价俄油面临被西方彻底掐断的致命威胁。莫迪政府长期奉行的“左右逢源”策略——在西方军购与俄油进口间游走,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框架下又保持与中俄的微妙接触——本质上是一场精明的投机游戏。然而,当西方制裁利刃直抵其经济命脉时,印度才惊觉所谓“战略自主”的华丽袍子下,掩盖的是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与缺乏真正独立外交支点的脆弱。这种“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功利姿态,已将其外交信誉消耗殆尽。 印度自诩的“战略自主”,在残酷的地缘博弈中正暴露出其内在的脆弱性与矛盾性。一方面,它渴望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四方机制”参与印太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其经济命脉又深度依赖西方试图制裁的俄罗斯能源。这种经济需求与政治站队间的撕裂,使其任何选择都代价高昂。当北约将印度与中国、巴西并列,威胁“二级制裁”时,无异于将印度从它试图依附的西方“朋友圈”中粗暴推开,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时仓促向中俄示好,更像是在西方的威逼下慌不择路,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这种被动的摇摆,暴露了其外交缺乏一以贯之的哲学根基和长远谋划,仅剩危机驱动的本能反应。 纵观历史长河,大国地位绝非仅凭精明的利益算计就能轻松获取。印度的困境令人想起一个世纪前类似处境——彼时印度尚处于殖民枷锁下,其资源与战略位置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毫无自主可言。独立后的印度高擎“不结盟”旗帜,确曾赢得道义声望。然而,今日的“战略自主”口号,却在现实利益的泥沼中逐渐异化为一种机会主义的“摇摆术”。这种策略虽能带来短期利益,却以透支国家信用和战略模糊为代价。当危机真正降临,其承诺的可信度与担当的意愿必然遭受广泛质疑。一个无法在关键时刻清晰界定自身立场、无法为维护国际基本秩序承担应有责任的国家,其大国成色必然遭受根本性质疑。印度的外交困局揭示了一个冰冷现实:没有基于原则的担当与信誉,再精巧的平衡术也终将失去支点。 莫迪政府仓促重启中俄印机制的试探,能否在西方高压下为其开辟一条稳固的能源与外交走廊?当“战略自主”的华丽外衣被现实无情撕开,印度将如何填补由此暴露的战略空白?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能源依赖的软肋已清晰浮现,它是否会成为印度大国征途上无法愈合的阿喀琉斯之踵?这道裂痕不仅关乎今日的石油供应,更直指一个国家走向真正强盛时,那无法回避的根基之问:是继续在夹缝中辗转腾挪,还是锻造出坚实可靠的内核以支撑其全球抱负?世界正注视着印度的答案。
被印度吞并45年的锡金,复国有望吗?我说实话,现在洞朗草场为我们所掌控,整个西里
【1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