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20年,看完了1000本书
董承评文学
2025-07-19 16:01:04
·
我经常说:我家徒四壁,只有几千本书。
不是夸张,除去书,屋里真就空空如也了。有人问:藏书多少,读了多少?
这是个数学题。藏书多少,我没有数过,大概三四千册。读过多少,也无从统计,但以读书年限乘以时间,一千册还是有的。
读完这一千册,花了我二十年。
自觉的阅读,该从初中算起。那时候能读到的,只有四大名著,外加几本金庸。到了高中,疯狂读书,读完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王小波、贾平凹、余秋雨、苏童……有书就读,不辨优劣。这种情况,到了大学才有所好转,开始读鲁迅、沈从文、马尔克斯、帕慕克、托尔斯泰、卡夫卡……
读书的动力,先是匮乏:没有电影可看,也没有游戏可玩,阅读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后面就是乐趣了:阅读把世界带到眼前,如此壮阔,如此灿烂。再往后,阅读成了激发:我想成为一个作家,我得看别人写到什么程度了。直到2012年,我写的书出版了。样书送到的那天,大雨倾盆,虽然套着厚厚的牛皮纸,我仍然尽量弯着腰,用身体去帮书挡着雨。当我把那捆书搬到租住的房间,将书一本本放在书架,看着自己写的书和自己看的书陈列在一起,那种战栗的幸福感至今还记忆犹新。这是坚持长期阅读为我带来的收获。
“读不进去就写,写不出来就读”,我简介中这句话,确实是我近几年生活状态。
1000册的阅读量,不能算多。但我并不以博览全书为追求,我只是让阅读和我生命息息相关。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这件“长期主义”的事。我总觉得,只要相信“长期主义”,投入时间与精力,自然会得到回报。
近期,在发起了“我的长期主义”话题分享,看到这个活动时,我立刻想到的,是我的阅读。在可回忆的过去和可预见的未来,它都会持续。至于我视为“立命”的写作,跟阅读比起来,反倒成了副产品。
阅读是我的长期主义,不是某一时期的兴之所至,而是几十年的持之以恒,就像拥有160年历史的永明,正是靠着这份岁月的积淀,才能在不确定的时期,韧舟行浪,稳健前行。
0
阅读:14
微雨燕双飞
佩服。借几本看看[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