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五年青春,悉心照料瘫痪的母亲,换来一纸兄妹间的“白纸黑字”协议:老宅,归他所有。原以为苦尽甘来,一切尘埃落定。 在上海黄浦区,一笔数百万的拆迁补偿款,撕开了一个家庭近二十年的平静,也照出了人性最经不起考验的一面。 一个曾信守承诺、悉心照顾瘫痪母亲五年的儿子,本以为能依照白纸黑字的约定,安然继承母亲留下的房产。谁知,当年在协议上签字的亲哥哥,却在巨款面前彻底变了脸,一纸诉状将他告上了法庭。 这桩家庭纠纷,起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陈阿婆不幸病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照护的重担一下压在了五个子女肩上。 兄妹们坐在一起商议,不仅要解决母亲的日常照料,还要明确她名下房产的归属。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几位兄姐都面露难色。 就在这时,最小的儿子小伍站了出来,主动提出愿意独自承担母亲此后所有的日常起居、医疗乃至最终的丧葬事宜。 为了权责分明,一份家庭协议就此诞生:小伍负责母亲的一切,作为回报,母亲名下的老房未来由他一人继承。协议甚至细致地约定,母亲的退休金将用于接济另一位生活困难的兄妹。 在平等自愿、意思清晰的情况下,包括后来反悔的三哥在内,所有子女都签了字。这份合情合理的约定,暂时平息了矛盾。 协议签订后,小伍用接下来五年的行动,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他五年如一日地贴身照料瘫痪在床的母亲,喂饭、擦身、守夜,没有半句怨言,并承担了全部医药费,直到母亲安详离世,又妥善办了后事。 之后,小伍顺理成章地住进了那套老房子。在任何人看来,小伍这五年不间断的付出,无论是精力、时间还是情感,都远非偶尔给点钱、打个电话的形式主义可比。他的付出与获得的房产之间,构成了清晰的对价关系,绝不是捡了什么便宜。 然而,这份平静在2019年被彻底打破。老房子被划入拆迁范围,一笔数百万的巨款从天而降,也瞬间激起了贪欲。 当初同样签字的三哥,此刻却换了一副嘴脸。他声称,二十年前的协议早就过了诉讼时效,自己当时“不懂法”,签字不算数,随即毫不犹豫地将亲弟弟小伍告上法庭,要求平分这笔他口中的“横财”。 不过,金钱并非总能蒙蔽所有人的双眼。面对三哥的背信弃义,小伍的其他三位兄姐毅然选择站在正义一边,他们公开表示支持小伍独享补偿款,并坦然承认:“我们没尽孝,没脸去争。”在他们心里,手足之情和道义比金钱更重。 法庭之上,那份尘封近二十年的家庭协议成了唯一的焦点。法官亲自上门走访,最终确认,当年协议的签订确实是所有子女在平等自愿、意思清晰的情况下完成的。 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份协议的本质,是所有继承人对未来遗产的事先协商与处分,其签订在当时真实有效,内容亦不违法,因此法律效力不容置疑。 法院更明确指出,这份家庭协议属于合同,只要签订时合法有效,就不会因时间流逝而作废,这与普通继承纠纷的诉讼时效不是一回事。 进一步看,法院的判决更是对“实质性孝道”的有力肯定。小伍付出了长达五年的沉重赡养义务,他的付出与最终获得的房产构成了合理的对价关系,绝非三哥口中所谓的“显失公平”。 当初签订协议时,无人能预知拆迁,小伍承担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养老责任。因此,拆迁款仅仅是原房屋价值的转化,其权益归属自然也跟随房屋的继承权。法律鼓励和保护的,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赡养,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 依据法律精神,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理应多分遗产;有能力却不尽义务的,则应当不分或少分。 最终,法院驳回了三哥的全部诉求,判决小伍独得所有补偿款。三哥败诉后,没有再上诉。 一纸判决,为这笔巨款的归属画上了句号,却也彻底撕裂了这对兄弟的情谊。这起官司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恰恰因为它触及了一个社会痛点:父母在世时无人问津,一旦涉及利益,手足便可能反目成仇。 法院的判决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法律既要捍卫诚信的契约精神,更要守护传统的孝道伦理。 它警示着那些在父母病榻前选择逃避,却又想在利益面前坐享其成的人——在法律和事实面前,精明的算计终将落空。当你在父母需要时缺席,就别在分遗产时假装情深。
他用五年青春,悉心照料瘫痪的母亲,换来一纸兄妹间的“白纸黑字”协议:老宅,归他所
酸酸甜甜小菊
2025-07-19 11:56:33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