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19 02:21:16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4年初春,天津港码头,一艘开往日本的轮船即将启航。 赵连栋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一家十四口人,准备移居日本横滨。 码头上,他的中国养母李秀荣和妹妹赵连琴前来送行。李秀荣强忍泪水,叮嘱养子照顾好自己。 赵连栋对妹妹说:“放心,我肯定忘不了你们。” 轮船远去,李秀荣望着消失在海平面的船影,心中充满不舍与期盼。 她不知道,这竟是此生与养子的最后一面。 时间回溯到1945年冬,哈尔滨。 日本战败投降后不久,街头积雪未融。 菜农赵凤祥和李秀荣夫妇推着板车去集市,在一条昏暗胡同的垃圾堆旁,发现一个约三四岁、衣衫褴褛、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男孩。 男孩惊恐地看着他们,嘴里说着日语。 赵凤祥立刻明白,这是一个被遗弃的日本孤儿。 想到日军在东北十四年的暴行,尤其是妻子李秀荣的父亲和叔叔均死于日军之手,赵凤祥本能地想离开。 但李秀荣看着孩子冻得发紫的小脸,母性战胜了仇恨,努力的告诉丈夫赵凤祥,这个只是一个孩子,他是无辜的,如果不管他,他就会冻死。 赵凤祥心一软,将男孩抱上板车带回了家。 男孩是战后遗留在中国的数千日本孤儿之一。 日本战败时,溃败的关东军和“开拓团”移民仓皇逃亡,大量儿童被遗弃。 赵凤祥夫妇给男孩取名“赵连栋”,对外谎称是远房亲戚的孩子。 他们烧毁了他的旧衣物,教他说中文,小心翼翼地隐藏着他的身份。 家里本就贫困,多一张嘴吃饭更难,但夫妇俩待他视如己出,与亲生女儿赵连琴同等对待。 然而,秘密终究泄露。 赵连栋上学后,一次玩耍时不慎说漏了日语。 日本遗孤的身份暴露,小镇哗然。 “汉奸”、“走狗”的骂声涌向赵家。 赵连栋在学校被孤立辱骂,邻居指指点点,亲戚也疏远他们。 为了孩子,1955年,赵凤祥夫妇变卖家当,带着赵连栋和女儿离开哈尔滨,搬回河北吴桥老家。 但歧视如影随形,村里人知道后依然冷眼相待。 赵家不得不辗转河北多地谋生,生活异常艰辛。 李秀荣常安慰委屈的赵连栋:“你是妈的儿子,是中国人。” 他进入天津动力机械厂工作,经李秀荣介绍,与中国姑娘结婚,生儿育女,生活安稳。 他感念养育之恩,常带礼物和钱看望李秀荣。 李秀荣看着孝顺的养子,深感欣慰。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90年代初,日本政府协助在华遗孤寻亲归国。 年过五十的赵连栋萌生了寻根念头。 他向李秀荣提起,李秀荣虽万般不舍,但理解养子的心愿,含泪支持:“想去就去吧。” 1992年底,在妹妹赵连琴陪同下,赵连栋赴日寻亲。 在日本,赵连栋幸运地找到了亲人线索。 据说生父是日本军官,战败撤退时将他托付给士兵照看,不幸遗失。 得知身世,赵连栋异常兴奋。 不久,他回中国接妻儿,李秀荣和赵连琴到码头迎接,发现他神情激动,态度却明显冷淡。 对养母的关切询问,他只简单说找到了生父是军官,对当年被遗弃的原因语焉不详。 1994年初,赵连栋告诉李秀荣,决定举家迁往日本横滨。 临行前,他对妹妹保证不忘家人。李秀荣强忍离别之痛,支持儿子追求新生活,只盼常联系。 然而,赵连栋一家抵日后便音讯全无。 没有信件,没有电话。 李秀荣日夜思念,让女儿设法联系。 赵连琴找到哥哥联系方式,但通话中赵连栋态度敷衍,对养母境况漠不关心。 2001年,李秀荣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 赵连琴告知哥哥母亲病危,恳求他回来见最后一面。 赵连栋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回国。 2005年,李秀荣病入膏肓,生命垂危,最牵挂的仍是养子。 赵连琴泣告母亲即将离世,赵连栋依然无动于衷,没有回来,甚至没有一句问候。 弥留之际,李秀荣未能等到养子,带着深深遗憾离世。 临终前,她还嘱咐女儿: “以后你哥回来,要让他进家门,他一定有难处。” 后来得知,日本厚生省曾有表格允许中国养家庭提出赴日或补偿要求,但赵连栋未给养母看,并以她不识字为由代签处理。 赵连栋为何对救命恩人、养育他成人的中国养母如此决绝? 真实原因成谜。 但李秀荣夫妇在战后艰难岁月,顶着巨大压力和歧视,以超越国界的善良收养敌国孤儿,将其抚养成人,这份深恩厚德令人动容。 而赵连栋的忘恩,不仅伤害了深爱他的中国母亲,也为其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遗憾。

0 阅读:48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