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10月,朱元璋的女婿梅殷入朝觐见朱棣,行至半路,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锦衣卫谭深、赵曦。过桥时,梅殷被二人挤下河溺死。这是一场意外,还是蓄意的谋杀呢?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405年深秋,南京城笪桥。 驸马都尉梅殷在上朝途中,与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使赵曦相遇。 一场争执推搡后,梅殷跌落桥下,溺水身亡。谭深、赵曦声称梅殷是“自投水中”。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 梅殷之妻,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女宁国公主闻讯,悲痛欲绝。 她深知丈夫与自己的四哥、当朝皇帝朱棣之间积怨深重。 巨大的疑云笼罩心头,她不顾一切冲入皇宫,紧紧抓住朱棣的龙袍,声泪俱下: “还我驸马!” 朱棣面色沉痛,安抚道: “妹妹节哀,朕定当彻查此事,给你一个交代。” 梅殷的身份非同一般。 他是朱元璋最钟爱的女婿,娶了嫡女宁国公主。 梅殷本人精通经史,性格恭谨,富有谋略,深得太祖信任。 朱元璋临终前,甚至将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托付给梅殷,赋予他辅佐幼主、讨伐叛逆的重任。 建文帝即位后,推行削藩,引发其叔父、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建文三年底,战事危急,建文帝任命梅殷为总兵官,镇守战略要地淮安,手握重兵,肩负阻截燕军南下的重任。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欲借道淮安直扑南京,借口祭拜皇陵。 梅殷识破其计,严词拒绝,搬出朱元璋遗命。朱棣写信威胁,梅殷竟割下使者耳鼻,令其带话: “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 此举彻底激怒朱棣,迫使他绕道进攻南京。 同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在宫火中失踪。 朱棣登基为帝,改元永乐。此时,梅殷仍拥兵淮安。 朱棣为招降他,逼迫妹妹宁国公主写血书。 梅殷见血书悲痛,得知建文帝“焚死”后,无奈选择投降。 但在离开前,他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皇帝”,表达对旧主的忠诚。 梅殷回到南京,朱棣亲自迎接。 梅殷却冷言相对: “劳而无功,徒自愧耳!” 这句话刺痛了朱棣。 梅殷的归顺并非真心,内心充满怨恨。 此后,他对朱棣常有怨言,态度倨傲。朱棣表面容忍,暗中严密监视,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弹劾梅殷“畜养亡命”、“诅咒”朝廷。 朱棣虽未严惩,但下令核查勋贵家奴,并遣送梅殷部分家眷至辽东,猜忌之意明显。 永乐三年十月,悲剧发生。 梅殷在笪桥落水身亡。 身份尊贵的驸马,为何会与官职较低的谭深、赵曦激烈争执至落水? 落水后为何无人施救? 宁国公主拽衣哭索,正是源于对兄长的深刻怀疑。 朱棣反应迅速。 都督同知许成揭发谭深、赵曦故意挤杀梅殷。 朱棣“大怒”,下令逮捕并处死二人,抄没家产。 处决时,谭深、赵曦曾大呼:“此上命也,奈何杀臣!” 意指奉皇帝之命行事。朱棣急令武士击落其齿,阻止喊叫,随后迅速处决,此举更添疑云。 为安抚宁国公主,朱棣厚葬梅殷,追封“永新伯”,安排其后事,并让梅殷之子入朝为官。 他写信给妹妹,将责任全推给已被处死的谭、赵,声称自己“甚疑之”,并已严惩凶手。 梅殷之死,表面是私怨所致。 但结合他与朱棣的紧张关系、朱棣的猜忌、谭赵临刑喊话及被灭口的蹊跷,后世多认为梅殷之死极可能是朱棣默许甚至授意的结果。 梅殷作为前朝托孤重臣、手握兵权且心怀旧主的驸马,其存在本身就被视为对永乐政权的威胁。 他对朱棣的不合作与怨恨,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笪桥事件,为朱棣提供了除掉隐患的机会。 谭深、赵曦成了牺牲品。宁国公主的悲愤哭泣,则是这幕历史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场景。
1402年7月,朱棣攻打朱允炆时,大舅哥徐辉祖玩命地抵抗,朱棣攻占南京后抓住徐辉
【9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