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815A抵达澳大利亚,连续五次围观西方“最大规模军演”,美日澳“目瞪口呆” 7月16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解放军815A电子侦察舰“天王星”号,已经抵达了澳大利亚昆士兰附近海域,在052D驱逐舰“桂林”号的护航下,正近距离围观着美日澳等19国正在进行的“护身军刀”军演。 要说这“护身军刀”军演,那来头可不小。它是美澳主导的,每两年搞一次,今年这场是第N次了,而且规模空前,号称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从7月13号开始,一直到8月4号结束,有19个国家参与,总兵力超过3.5万人。 演习区域横跨印度洋到南太平洋,从澳大利亚的圣诞岛一直延伸到珊瑚海,距离超过6500公里,甚至还首次扩展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这么大阵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多少有点针对中国的意思。 再说说我们的815A电子侦察舰。这艘船可不简单,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船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电子设备,什么雷达、天线,一应俱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电子信号、监测情报,就像一双“电子眼”和“电子耳”,能把对手的雷达、通讯等信号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次它带着052D驱逐舰一起行动,052D可是我们海军的主力驱逐舰,火力猛、防御强,给815A保驾护航那是绰绰有余。这也说明我们这次行动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成体系的,安全方面有保障。 其实,我们的电子侦察船出现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已经不是头一回了。从2017年开始,“护身军刀”每两年一次,我们的815A就跟打卡似的,次次都来“围观”。 以前是单船行动,现在变成了“侦察船+战斗舰艇”的编队模式,这变化可不小。澳大利亚媒体一开始还挺紧张,觉得我们是来刺探情报的,可后来次数多了,他们也慢慢习惯了,甚至有点“免疫”了。不过,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还是有点膈应。 这次演习,美日澳等国可是下了血本。美国把“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美国”号两栖攻击舰都派出来了,英国也派出了“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日本则出动了“伊势”号直升机母舰。 演习科目也很复杂,除了常规的两栖作战、空中突袭,还加入了网络战、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等新内容。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陆军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测试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的实弹发射,这可是个大动作,射程超过1500公里,明显是想在亚太地区展示肌肉。 我们的815A在这个时候出现,可不是巧合。一方面,我们是在行使国际法赋予的航行自由权利,光明正大地来看看热闹;另一方面,也是在收集情报。 要知道,演习的时候,各国的雷达、通讯设备都会全开,各种电磁信号满天飞,这对我们来说可是个难得的机会。把这些信号收集回去,我们的专家就能分析对手的装备性能,研究怎么反制。就像以前我们收集到的信号,后来都成了研发干扰设备的重要依据。 不过,我们这次行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南下的路上,我们的编队在菲律宾附近海域遭遇了菲律宾海警船的“无线电驱离”。菲律宾方面声称要驱逐我们的军舰,可实际上就是一场“表演”。 我们的052D驱逐舰直接起飞了舰载直升机,对他们进行了空中识别和查证,反倒是菲律宾海警船显得很被动。这也说明,在南海问题上,我们可不是好欺负的,该强硬的时候就得强硬。 从战略层面来看,我们的电子侦察船连续五次围观“护身军刀”军演,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监控。这不仅仅是在收集情报,更是在向外界展示我们的远洋监控能力。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是在近海活动,现在我们的军舰能跑到澳大利亚附近,而且还能持续跟踪监视,这说明我们的海军实力确实是今非昔比了。对于美日澳来说,他们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但又拿我们没办法,毕竟我们是在公海上合法活动。 另外,这次行动也反映出我们在应对周边安全局势时的策略。一方面,我们在南海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对菲律宾等国的挑衅行为毫不手软;另一方面,我们也密切关注着美日澳等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动向。通过这种常态化的监控,我们能及时掌握对手的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过,我们也得看到,美日澳等国的军事合作越来越紧密,他们的演习规模越来越大,针对性也越来越强。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遇。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对手的战术和装备,从而调整自己的战略。而且,我们的海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单船行动到编队作战,从近海防御到远洋巡航,我们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底气也越来越足。 这次解放军815A电子侦察舰抵达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围观“护身军刀”军演,是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动。 它既展示了我们的远洋监控能力,又收集了宝贵的情报,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安全的决心。虽然美日澳等国可能心里不舒服,但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毕竟在公海上,我们有充分的航行自由权利。
解放军815A抵达澳大利亚,连续五次围观西方“最大规模军演”,美日澳“目瞪口呆”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7-18 22:03:30
0
阅读: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