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大汉奸陶锡三在家里宴请日军。突然,她听到女儿哭喊着:"救命啊,救命啊!"陶锡三跑过去一看,几个鬼子正在撕扯她女儿的衣服…… 说起汉奸,你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是啥样?是电影里那种贼眉鼠眼、点头哈腰的丑角,还是小说里心狠手辣、丧尽天良的恶棍?其实啊,真实历史里的汉奸,面孔可复杂多了。 陶锡三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还留过洋,在日本读的政法大学。回国后,当过律师,做过议员,后来下了海,在南京汤山开了家挺高档的浴池,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乡绅。 他还特别热衷慈善,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陶锡三就以红卍字会的名义,给日本捐钱捐粮。这事儿,让他早在日本人那儿挂上了号,算是个“亲日友人”。 1937年南京城破,人间地狱。日军的暴行,咱就不细说了,说多了心脏受不了。城里活下来的人,要么躲在外国人搞的“安全区”里苟延残喘,要么就得想别的辙。 日军占了城,也头疼。偌大个南京,死气沉沉,秩序混乱,这不行啊。他们急着找人出来,组建一个听话的班子,帮他们“维持秩序”,说白了,就是成立个伪政权。 找谁呢?有头有脸的大官、大商人早就跑光了。这时候,他们想起了陶锡三。 一来,这老先生没跑;二来,他以前对日本“友好”;三来,他身份不高不低,当个傀儡正合适。 于是,在一些有心人的撮合下,比如一个叫孙茂荣的,就把62岁的陶锡三推上了前台。1938年1月1号,“南京市自治委员会”粉墨登场,会长,就是陶锡三。 当上这个“会长”,陶锡三的生活立马不一样了。出门坐上了最新款的雪佛兰轿车,天天跟日本军官推杯换盏,好不风光。他似乎忘了自己那个“不问政治”的道院信条,开始满城张贴标语,说什么“皇军是来解救我们的”。 这委员会都干了些啥好事呢?维持秩序?安顿难民?别逗了。他们干得最起劲的几件事,一是把安全区的难民往外赶,烧人家的窝棚,断人家的口粮,逼着大家回去给日本人当顺民。二是帮着日本人搞户口登记,清查藏在老百姓里的中国军人。 最恶劣的,是帮着日军搜罗慰安妇。 史料记得清清楚楚,光是12月18号到20号,短短三天,就有三百多个中国妇女被他们送进了人间地狱。 你说,干这种事,陶锡三心里能没点数吗?他肯定有。但他选择了把良心揣兜里。他可能觉得,只要把日本人伺候好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荣华富贵,总能保住吧? 可惜啊,他想得太美了。跟魔鬼做交易,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赔上什么。 很快,报应就来了。 1938年的元宵节,陶锡三为了进一步巴结他的日本主子,在自己家里大摆宴席。为了这顿饭,他费了大心思,南京城里买不到好食材,就派人专门跑到镇江去采购。 酒席上,陶锡三满脸堆笑,点头哈腰,把那帮日本军官伺候得舒舒服服。看着主子们一个个酒酣耳热,他可能觉得,自己这步棋又走对了。 就在这时,后院东厢房,突然传来了他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救命啊!救命啊!” 陶锡三心里“咯噔”一下,酒都醒了一半。他跌跌撞撞地跑过去,推开门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几个喝得醉醺醺的日本兵,正在撕扯他女儿的衣服,旁边,他的姨太太也衣衫不整地倒在地上。 “太君!太君!手下留情!这是我的女儿啊!”陶锡三当时就懵了,一边作揖一边哀求。 可那帮畜生哪里会听他的。一个日本兵嫌他碍事,回手就是一巴掌,直接把他扇倒在地。另一个一脚踹在他心窝上,他腰里那块心爱的玉佩,“啪”一声,摔得粉碎。 女儿的哭声,姨太太的尖叫声,就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他想爬起来,想去拼命,可冰冷的刺刀已经顶在了他的喉咙上。 他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跟这帮禽兽讲不了道理。他连滚带爬地跑回前厅,去找那些他刚刚还在敬酒的日本军官,他以为这些“大人物”会管一管。 谁知道,领头的那个日本军官听完,只是轻蔑地笑了笑,跟着他走到后院。看了一眼屋里的惨状,然后拍了拍陶锡三的肩膀,用一种极其轻佻的语气说:“陶会长,你的,很会招待。这个礼物,我们收下了,谢谢。” 说完,几个日本兵就把已经昏死过去的母女俩,用毯子一裹,直接带回了军营。 这算什么?求仁得仁?还是自作自受? 更狠的还在后头。没过多久,一队日本兵直接冲进他家,把他家里的财产、古董、字画,洗劫一空。连他最宝贵的那些宗教经书,都给抢走了。 他去找日本人理论,人家连门都不让他进,就一句话:“不知,无从查询。” 这时候,陶锡三才算真正明白。在日本人眼里,他算个什么东西?他甚至连一条狗都算不上,他就是一个用旧了随时可以扔掉的夜壶。你需要他的时候,拿出来用用;不需要了,一脚踢开,还嫌你脏。 后来,这个“自治委员会”解散,他又在汪精卫的伪政权里当了个没什么实权的立法委员。他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熬到了1945年。 抗战胜利,大快人心,接下来就是清算汉奸。 陶锡三被抓了。 他的人生,最后那几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不知道在铁窗之后,他会不会时常想起那个元宵节的夜晚,想起女儿那声凄厉的“救命”。
1938年,大汉奸陶锡三在家里宴请日军。突然,她听到女儿哭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原上花绽放
2025-07-18 06:26:25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