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对魏征厉声说:“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大哥的关系?说不清楚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7-17 19:35:42

626年,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对魏征厉声说:“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大哥的关系?说不清楚我就杀了你!”魏征一听,淡定地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死的还不一定是谁呢!” 李世民提着带血的剑,刚刚在玄武门亲手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紧接着又干掉了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场兄弟相残,让李世民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他内心充满了复杂情绪:有胜利的狂喜,有对未来的忐忑。 此刻,长安城里人心惶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更是如惊弓之鸟,生怕遭到清算。李世民需要迅速稳定局面,收拢人心。他一方面宣布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另一方面,他急需向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忠于李建成的文臣武将们,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明主。 就在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李建成身边那个最有见识的谋士——魏征。魏征性格耿直,眼光犀利,多次给李建成出谋划策,其中一条就是:“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 这建议好不好?非常好!直指要害!如果李建成当时听了魏征的话,亲自挂帅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不仅能提升自身威望,还能掌握兵权,拉拢地方势力,大大增强对抗李世民的资本。可惜,李建成优柔寡断,没有采纳。后来是李元吉带兵去的,虽然平定了刘黑闼,但功劳和威望大部分落到了李元吉头上。魏征对此非常失望,甚至私下感叹:“你要是早听我的,何至于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当然知道魏征给李建成出过这个主意。他更清楚,魏征是真心实意为李建成谋划,而且出的主意差点就让自己陷入被动。现在,魏征成了李世民需要“处理”的对象。李世民召见魏征,绝不是简单地想杀他,而是带着多重目的:一是要试探这个“余孽”的态度;二是要借机敲打李建成的旧部;三,潜意识里,他也想看看这个以直谏闻名的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在森严的大殿上,或者是在杀气未散的临时营帐里,李世民见到了被押解而来的魏征。李世民故意板着脸,眼神锐利如刀,厉声质问魏征:“你!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这句话问得狠辣!他把兄弟相残的罪责,巧妙地推到了魏征这个“挑拨离间”的小人身上。潜台词是:都是你魏征在背后使坏,才让我们兄弟反目成仇!你罪该万死!只要魏征表现出丝毫的恐惧、辩解或者推卸责任,李世民很可能就顺势给他扣上“离间宗室”的罪名,杀一儆百。 然而,魏征的反应完全出乎李世民的意料!面对新太子的雷霆之怒和死亡威胁,魏征没有下跪求饶,没有痛哭流涕,甚至没有一丝慌乱。他挺直了腰板,神色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无所谓”的坦然。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着李世民,清晰而有力地回答道:“如果太子当初肯听我的话,早点除掉你,那么今天遭殃的,就未必是他了!”(“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这句话,石破天惊!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如果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提前布局,掌握兵权,结交豪强,那么历史很可能改写。 李世民能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李建成“自毁长城”。这无疑戳中了李世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焦虑——他并非不可战胜。 魏征的语气是“淡定”的,甚至带着点“事已至此,要杀要剐随你便”的意味。这种态度,反而让他的话语更具冲击力。他不怕死,所以敢说真话。 魏征的这番回答,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李世民的怒火,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李世民是什么人?一代雄主!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识人之明。他立刻意识到: 这个人不怕死! 面对死亡威胁能如此镇定,绝非寻常之辈。 这个人有真才实学! 他给李建成出的主意,确实是釜底抽薪的狠招,差点就威胁到自己。 这个人极其坦率正直! 他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和行为,有一说一。 这个人有傲骨! 他不卑不亢,即使身为阶下囚,也保持着士人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正在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迫切需要招揽人才,尤其是像魏征这样有见识、有胆魄、有影响力的人才,来安抚人心。杀了魏征,固然能出一时之气,但会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坐实自己“不能容人”的恶名。而留下魏征,重用魏征,则能向天下人证明:我李世民心胸宽广,唯才是举,连曾经想置我于死地的敌人,只要他有才、敢言,我都能重用!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刚刚还杀气腾腾的李世民,脸色由阴转晴,甚至露出了欣赏的笑容。他没有治魏征的罪,反而立刻释放了魏征,并且对他以礼相待,任命他为自己的幕僚,不久后又提拔他为谏议大夫!这个任命极具象征意义,谏议大夫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官。 李世民等于告诉魏征:我看重的就是你这份敢说话的劲儿!

0 阅读:2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