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独一份!
中国这次搞出的采铀技术,不用挖矿不用打洞,往地下灌点二氧化碳和氧气,就能把铀从石头里 “洗” 出来变成液体抽上来,连国际原子能机构都直夸这是独一份的本事。
你可别小看这技术,以前挖铀矿得把山头刨开,还得用硫酸泡,每吨铀能产生 200 吨废水,现在这套法子不仅成本降了四成,每年还能吃掉 3 万吨二氧化碳。
这技术一出来,中国核工业的腰杆都硬多了。
以前挖铀矿,那场面跟 “愚公移山” 似的。工人得先炸开山体,把石头一块块运出来,再用硫酸泡上几个月才能提取铀。每吨铀能产生 200 吨废水,这些废水里全是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起来比登天还难。更要命的是,传统方法只能开采高品位铀矿,那些藏在复杂岩层里的 “贫矿” 只能眼睁睁看着浪费。
现在可不一样了!中核集团研发的 CO₂+O₂原地浸出技术,就像给铀矿做了个 “微创手术”。技术人员先在地表打几个钻孔,往地下注入溶解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水溶液。这溶液就像 “魔法清洁剂”,能把铀矿石里的铀离子一点点溶解出来,变成含铀的液体。然后通过另一组钻孔把液体抽上来,送到工厂加工成核燃料。整个过程不用移动一吨矿石,连地表的庄稼都照种不误。
最绝的是,这套技术专门 “啃硬骨头”。我国北方有大量高碳酸盐、高矿化度、低渗透的复杂砂岩型铀矿,用传统酸法根本没法开采。但新技术一上,这些 “呆矿” 立马变成 “宝藏”。内蒙古鄂尔多斯的 “国铀一号” 项目,光是盘活的 “两高两低” 铀资源就超过数十万吨,让我国可利用铀资源量一下子增加了 3 倍。
而且还能做到,环保与经济的 “双赢奇迹”。传统铀矿开采就像 “生态灾难现场”。酸法地浸每吨铀要消耗 100-400 吨硫酸,废水处理成本高得吓人。而新技术用二氧化碳和氧气当 “清洁剂”,每吨铀成本直接降到 2-3 万元,比传统方法便宜了四成以上。更厉害的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铀矿每年能 “吃掉” 3 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了 160 万棵树。这些二氧化碳还能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 “变废为宝”。
在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远程控制几百公里外的生产。从注液、抽液到铀提取,全程自动化运行,年人均产能比过去翻了一番。以前需要上百人干的活,现在几个人盯着电脑屏幕就能搞定。更神奇的是,这套技术还能 “跨界” 应用到稀土、铜等其他矿产开采,未来可能彻底改变整个采矿业的面貌。
这项技术的突破,对中国核工业来说简直是 “雪中送炭”。过去我国 70% 的铀都得从国外进口,2023 年光进口铀就花了几十亿美元。现在 “国铀一号” 项目一年就能产出相当于当年进口量三分之一的铀,未来还能满足 5 座百万千瓦核电站的燃料需求。有了稳定的铀供应,我国在建的 34 台核电机组就能火力全开,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不仅如此,国际同行也被中国技术惊掉了下巴。美国力拓集团专门派人来学习,纳米比亚的罗辛铀矿用了这套技术后,产能直接提升了三成。哈萨克斯坦、尼日尔等铀矿大国,现在都追着咱们合作,想复制 “鄂尔多斯模式”。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价说:“中国用创新技术重新定义了铀矿开采标准,为全球核能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当然,这项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目前它主要适用于北方的砂岩型铀矿,南方花岗岩里的铀矿还得想别的办法。鄂尔多斯项目虽然理论上一年能产 5000 吨铀,但要满负荷运行还得再等三年。不过,中核集团已经在研发第四代 “智能化 + 多方式地浸” 技术,未来可能实现 “一键采铀、一屏掌控” 的全自动化生产。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项技术正在改写全球铀矿市场的格局。过去国际铀价被几家巨头垄断,现在中国技术的出现让他们坐不住了。加拿大最近突然提高铀出口税,明摆着是想给咱们使绊子。但咱们有了自主技术,再也不怕被人卡脖子。正如中核集团总工程师苏学斌说的:“这项技术让我们真正实现了铀资源开发的自主可控,未来谁再想在核能上拿捏中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
中国的这项采铀技术,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观念革命。它证明了绿色发展和资源开发可以兼得,科技创新能让 “不可能” 变成 “可能”。当我们在核电站看到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时,别忘了在内蒙古的草原下,有一群科学家正在用二氧化碳和氧气创造着 “点石成铀” 的奇迹。这才是真正的 “中国智造”,这才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大国底气!
快乐每一天
人家来就给技术吗,
郝孟一
看来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开始发力了。人才内卷,总是有些好处的,有压力才能有动力。
花雨满天
鄂尔多斯铀矿是砂岩型,外国多是花岗岩型,我国南方也有花岗岩型铀矿。花岗岩,一听就难搞,要磨碎了用酸泡才能溶解铀,提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