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妻子刚去世,快80岁的茅以升就和6个孩子商议,想要续娶。当他说出女人

岁月解读师 2025-07-17 03:28:27

1967年,妻子刚去世,快80岁的茅以升就和6个孩子商议,想要续娶。当他说出女人的名字时,孩子们大变脸色。6个孩子全都扬长而去,终生未与他再相见。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67年,茅以升手里拿着一封还未寄出的信,目光呆滞,他刚从妻子的葬礼中归来,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心里某个角落彻底塌陷了。 他已年近八十,而他的家此刻像一个被清空的壳,那年春天戴传蕙的病情急转直下,她整日卧床,不愿见人。 作为茅以升的妻子,她在沉重的家庭责任与丈夫日渐疏远的情感中沉浮多年,她的病不是突如其来,而是积郁而成,她不曾抱怨,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走得悄然无声。 戴传蕙去世后不到两个月,茅以升召集六个子女,提出续娶的请求,他没有绕弯子,直接说出女人的名字,他的语气平静,但落在六个子女耳中却无异于惊雷。 名字一出口,孩子们脸色骤变,然后纷纷起身离开,那一日之后,父子关系裂痕难复,他们从未再见,外人难以理解一位功勋卓著的工程大师,为何在晚年选择一条注定孤独的路。 可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一纸婚约复杂得多,茅以升的人生早年辉煌,他自幼聪颖,志向远大,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后赴美深造,成为中国早期土木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归国后,他教授、治学、主持工程,在抗战与新中国建设中皆有卓越建树,他主导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参与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而在这辉煌背后是家庭的无数牺牲,他几乎全年奔波,戴传蕙独自承担起育儿、持家的重任,六个孩子在母亲的悉心呵护下成长,父亲的陪伴却稀缺如金。 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仅是慈母,更是全家的核心,茅以升晚年提出再婚,在孩子们眼中是对母亲牺牲的无情背叛。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那位女子不是陌生人,而是他们始终讳莫如深的权桂云,她出身江南,性格温婉,年轻时与茅以升在上海相识。 彼时的茅已婚多年,却与她建立了私下联系,二人情感逐渐深厚,并于1948年育有一女。此事曾被他小心掩藏,直至1950年才向妻子坦白。 那时全国正开展“忠诚老实运动”,他无法继续隐瞒,才主动自首,这个秘密如同惊雷击中本已疲惫不堪的戴传蕙。 自此,她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忧郁与病痛如影随形,而孩子们也在沉默中将愤怒深埋心底,表面维持家庭体面,内心却无法原谅父亲的背叛。 直到戴传蕙离世,这层隐忍才终于决堤,父亲提出再娶,与那位女子正式结合在孩子们眼中无异于揭开母亲尚未冷却的伤口。 他们将所有委屈、愤怒、悲痛转化为沉默的抗议:断绝来往,茅以升并非不知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日渐暗淡,他尝试过修复,写信、托人转达心意,甚至亲自登门,只换来无言拒绝。 他在信中回顾往昔家庭点滴,言辞中充满悔意,但孩子们始终未曾回应,他并未因家庭崩塌而停下脚步。 即便年事已高,他仍在科研一线,参与铁路桥梁建设规划,撰写《中国桥梁史》等学术著作,他时常带着学生前往施工现场,讲解桥梁构造的精妙,讲述桥的哲学。 工作几乎成了他与现实隔绝的一道防线,晚年生活中,他唯一的陪伴是与权桂云所生的女儿茅玉麟,这位女孩继承了父亲的严谨,也看见了父亲心中无尽的孤独。 她默默守在父亲身边,成了他唯一的情感依靠,然而命运并未给予这段迟来的亲情太多宽容,1975年,权桂云因抑郁症离世,年仅五十岁。 此后,茅以升再次陷入孤寂,曾经的决定是否值得,他未言明,可他晚年留下的信札、日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悔意,无需明说。 1980年代末,茅以升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仍会试图联系远在各地的六个子女,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家团聚,但那道裂缝早已固化成壕沟,无法跨越。 1989年秋,茅以升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他走得安静,床边只有茅玉麟一人,葬礼上,各界工程专家云集,追忆他为中国桥梁事业所作的贡献,而他的六个子女却始终未曾露面。 在他的遗物中,有一本被翻旧的笔记本记录着孩子们的名字和生日,还有他自己未曾寄出的信,那些信纸已泛黄,笔迹却极其工整,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一遍遍写下:"对不起。" 这是一位工程大师的矛盾人生,他用一生诠释“责任”二字,却在感情与家庭中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缺,他的孩子未能原谅他,他也没能原谅自己。

0 阅读:62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1

用户10xxx41

9
2025-07-17 05:01

他的那些孩子也都是畜牲!

用户12xxx93

用户12xxx93

2
2025-07-17 18:57

求仁得仁

猜你喜欢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