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到林园,总会有人问:“他到底有没有投资能力?” 我的判断方式很简单,不看他讲了多少“经典语录”,也不看他做了多少场论坛分享,我只看一件事:他所有私募产品的年化收益中位数。 注意,不是一两只产品的高光表现,而是他旗下全部私募的“中位数”,因为这是最能反映真实投资能力的指标——抹平运气,看长期功力。 结果呢? 林园目前的私募产品,中位数年化收益是负的。 你可能觉得是这几年市场太差了,那我们再假设,把最近五年业绩不好的产品排除掉,只看相对“幸存”的部分,年化收益也大概就10%左右。 一个做到如此规模的私募,如果能稳定年化10%,当然不算差。但它配得上“穿越周期”“投资大师”的称号吗?我不太认同。 更现实一点说,林园确实有眼光,尤其在早期吃透了中国60~80后一代人的消费模式,靠茅台、片仔癀这一类硬通货起家,这一点不能否认。 但问题是,这套体系已经用了很多年。 而市场早就变了,产业周期切换、新能源、AI、医疗重构,林园的选股思路却始终没太大变化。对行业景气的变化,对估值体系的变化,他的反应都显得滞后。这几年明显跟不上节奏。 更无语的是,每次你说他业绩一般,总有人跳出来说他人脉多、资产大、谁谁请他喝茶了、谁谁请他讲课了。 讲真——这些事和投资能力没半毛钱关系。 你有再大的声望,最后也得落在净值曲线上。如果连长期回报都撑不住,那再多的过往“成功故事”,也只能是故事了。 林园有能力,这点没人否认。但你要说他是能打穿周期、有完整进化能力、洞察多个行业逻辑的大师,我真觉得不如冷静一点。 他更像是一个踩中过时代风口的选手,而不是那个能始终跑在时代前面的操盘手。 韭菜宝宝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很多人没有想明白一点,信托明明有接近20亿,长公主却只转了110万出来,那是
【93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