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不是逃脱的理由!”陕西西安,男子和两个朋友喝酒,凌晨2点一起回到朋友家休息,不料3人关门声音太大,吵醒了邻居,邻居就拿着刀过来,追着朋友从楼道到室内,朋友身上中了好几刀,男子为了救朋友,冲上去反抗,结果失去了生命,事后邻居却被认为是存在精神障碍。 凌晨的楼道本该寂静无声,可西安一个公租房小区的楼道里,却在凌晨两点炸开了锅。 张先生和两个朋友喝了一晚上酒,回朋友家休息时,关门声音大了些,没想到这成了永别的导火索。 隔壁邻居田某怒气冲冲地出来理论,几句话不对付就回屋拿了刀,追着其中一个朋友从楼道砍到屋里。 眼看朋友要出事,张先生没多想就冲了上去,结果被田某连砍数刀,当场没了气息,另一个朋友也被砍成重伤。 无独有偶,成都某小区的楼道里也曾上演过类似的悲剧。 27岁的海归女孩王某雅,刚通过猫眼发现门外异常,通知物业没多久,就被同小区的梁某某连刺十刀倒在血泊中。 这个曾保送北外、留学日本的优秀女孩,生命永远停在了归国追梦的路上。 这两起案子,事后都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精神障碍”。 西安的田某被鉴定为“抑郁症,可能不用负全责”,成都的梁某某则被认定“精神分裂症,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可受害者家属和围观的人们,心里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西安的肖女士,也就是张先生的妻子,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鉴定结果。 她记得清清楚楚,丈夫的朋友说田某当时追砍目标明确,从楼道到屋里一路没停,怎么看都不像意识不清的样子。 “他能回家拿刀,能认准人砍,事后警察控制时也没疯疯癫癫,怎么就成了精神障碍?”肖女士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成都的王女士更气愤,她翻遍了梁某某的背景,没找到任何精神病史记录,邻居都说这人平时交流正常,可作案前却专门破坏监控、蹲守目标,怎么看都是有预谋的杀人,怎么就成了“因病失控”?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两起鉴定都透着一股子“仓促”。 田某的抑郁症鉴定没多少既往发作记录,梁某某的精神分裂症更是案发后才“突击”做的,连份正经的病历都拿不出来。 难怪网友们会调侃:“现在谁还没个‘精神病’?”这话里满是对“拿精神病当挡箭牌”的不信任。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判断一个人杀没杀人、该不该负责,不能只看一张鉴定报告,还得看他作案时清不清醒:能不能认出要砍的人?有没有特意避开旁人?事后记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 西安的田某追砍时没伤及无辜,成都的梁某某专挑目标下手,这些行为怎么看都透着“清醒”。 法律条文写得明明白白,《刑法》第十八条说精神病人犯罪要不要负责,得看他能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到了实际案子里,这“能不能”就成了糊涂账。 西安田某的追砍路径、成都梁某某的蹲守计划,都透着“有计划、有目标”的劲儿,这跟“精神失控”的说法根本对不上。 之前成都就有过类似案子,凶手也说自己精神分裂,但因为作案时踩点、挑衅样样不落,最后照样没逃掉全责。 山东幼师遇害案里,法院直接以“目标太明确”驳回了精神鉴定的请求。 除了凶手的责任,这两起案子还暴露了不少身边的问题。 西安的噪音矛盾,明明是小事,要是社区能及时调解,何至于闹到出人命? 成都王某雅住的小区,门禁卡各楼栋通用,65岁的老保安根本拦不住人,消防通道常年大开,这些漏洞就像给凶手开了绿灯。 张先生为了救朋友冲上去,明明是见义勇为,可到现在也没个官方说法,家属想给丈夫争个荣誉都难。 说到底,大家怕的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而是有人拿“精神障碍”当免罪金牌。 要解决这个问题,鉴定过程得公开透明,家属申请去北京、上海的大机构重新鉴定,专家得上法庭说清楚“抑郁症怎么就导致砍人了”、“精神分裂怎么还能计划作案”。 法院也该把鉴定报告里不涉及隐私的部分公开,让大家看看行为分析、心理测试结果跟监控、证人说的对不对得上。 对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得有全国联网的病历库,监护人管不住的就得强制医疗,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自由游荡。 社区也该把矛盾调解真当回事,别让噪音、邻里摩擦这些小事,变成捅向生命的刀子。 一声关门声,一条年轻的生命没了;一次邻里纠纷,一个家庭彻底破碎了。 这两起案子里的受害者,一个是为救朋友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一个是满怀憧憬的海归女孩,他们不该成为制度漏洞的牺牲品。 大家盼着的,不过是一份清清楚楚的鉴定、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还有一个能让人安心生活的环境,要知道,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精神病不是逃脱的理由!”陕西西安,男子和两个朋友喝酒,凌晨2点一起回到朋友家休
红尘里面看
2025-07-16 15:4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