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乱,瓦岗军首领李密是一等一的人杰,手下又有李勣、单雄信、程咬金等一众名将,为何却未能夺得天下? 李密的先祖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与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家族同属关陇军事集团的骨干成员。 李密在青年时便得到隋朝重臣杨素的青睐,与其儿子杨玄感结为好友。 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特意派人征召李密为谋主。 此时的李密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眼光,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袭据涿郡,扼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后路;中策攻占长安,依托关中形胜徐图天下;下策则是围攻洛阳,但 “顿兵坚城之下,胜负难测”。 然而急于求成的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最终兵败身死,李密也因此成为朝廷钦犯,开始了流亡生涯。 在投奔瓦岗之前,李密曾辗转于多个反隋势力之间,先后依附郝孝德、王薄等义军首领,但都因 “不被礼待” 而离去。 直到大业十二年(616 年),李密通过旧友王伯当结识了瓦岗军首领翟让,才终于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此时的瓦岗军还只是活跃在荥阳一带的地方武装,以劫掠运河商旅为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李密的到来,首先是帮助翟让解决了生存危机,他设计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解除了瓦岗军的最大威胁,从而赢得了翟让的初步信任。 李密为瓦岗军制定的发展路线,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与远见。李密敏锐地意识到,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天下大乱之际,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资。因此,李密力主瓦岗军转向 “以仓聚众” 的战略。 大业十三年春,李密亲率精兵奇袭兴洛仓,这座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存储着数量惊人的粮食。李密下令开仓放粮,“百姓襁负而至,老弱襁褓,道路相属”,数旬之间便聚集了数十万兵马。 紧接着,李密又制定了 “先取洛阳,再图关中” 的扩张计划。他率军击败隋朝东都留守王世充的多次反扑。 此时的瓦岗军控制着河南大部分地区,拥有大量的猛将、谋臣,兵力号称百万,成为隋末最具实力的武装。连李渊在太原起兵时,都不得不写信给李密 “卑辞推奖以骄其志”,承认其盟主地位。 但在瓦岗军快速扩张的背后,巨大的隐患也在悄然滋生。 翟让作为瓦岗军的创始人,虽主动将首领位置让给李密,但他的旧部与李密到后提拔的“新部”间始终存在隔阂。 李密一方面需要依靠翟让旧部维持战斗力,另一方面又对翟让的存在深感不安。这种矛盾在大业十三年十一月达到顶点,李密以宴请为名,设伏诛杀翟让及其亲信,包括瓦岗军元老单雄信的兄长单雄忠。 翟让被杀后,秦叔宝、程知节等将领虽然继续效力,但内心已生离意;而单雄信虽然被迫谢罪,却在后来的大战中按兵不动,成为导致瓦岗军失败的重要因素。 占领洛阳外围后,李密陷入了与王世充的长期对峙,这场消耗战成为瓦岗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从地理来看,洛阳作为隋朝东都,城防坚固且粮草充足,并非理想的攻击目标, 这正是李密当年劝诫杨玄感的道理,却在自己掌权后重蹈覆辙。究其原因,既有利益的考量(洛阳周边富庶,便于补给),也有诱惑(占领东都可号令天下),更有矛盾(瓦岗军将领多为山东人,不愿远征关中)。 就在李密顿兵洛阳城下的同时,李渊在太原起兵,仅用四个月便攻占长安,占据了 “形胜之区,四塞之国” 的关中。 此时李密仍有机会调整战略:他的部下柴孝和曾建议 “亲率精锐,西袭长安,然后东向以定中原”, 但李密以 “洛阳未下,不可离去” 为由拒绝。这一决策失误,使其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 等到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天下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李渊集团控制关中,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窦建德割据河北,而瓦岗军则因长期征战元气大伤,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 更致命的是,李密在处理与其他势力的关系时,始终未能建立起稳固的联盟。他既看不起李渊, 又敌视王世充的 “篡隋自立”,对河北的窦建德采取漠视态度,甚至与江淮的杜伏威发生冲突。这种四面树敌的策略,使得瓦岗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相比之下,李渊则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对李密 “卑辞厚礼” 以稳住东方,对突厥 “纳贡” 以换取支持,集中力量巩固关中根据地,展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 618年九月的邙山之战,成为压垮瓦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王世充趁瓦岗军粮草匮乏之机发动突袭,李密不听裴仁基 “固守疲敌” 的建议,执意率军出战。 交战前夕,单雄信等将领按兵不动,李密寄予厚望的骑兵部队又被王世充击溃,导致全军溃败。这场战役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失误,不如说是瓦岗军内部矛盾的总爆发。 当李密逃至洛口仓时,守将邴元真已暗中勾结王世充;退至虎牢关时,将领张童儿又率军投降。众叛亲离的李密,最终不得不接受王伯当的建议,率残部西入关中投降唐朝。 降唐后的李密,依然无法放下贵族的身段。李渊虽然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封其为邢国公,甚至将表妹嫁给他,但实际上并不授予实权。 这种落差让李密难以接受,仅仅过了半年便试图叛唐自立,最终在熊耳山被唐军斩杀。#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隋末大乱,瓦岗军首领李密是一等一的人杰,手下又有李勣、单雄信、程咬金等一众名将,
帝王八卦
2025-07-16 15:29: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