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入WTO的时间比中国早了整整6年,按理说应该占尽先机,结果却成了“起了个大

霜月照寒林 2025-07-16 12:37:02

印度加入WTO的时间比中国早了整整6年,按理说应该占尽先机,结果却成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典型。 这个南亚次大陆的“潜力股”,在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没能兑现预期,背后的故事比宝莱坞电影还要曲折。 1991年印度开启经济改革时,外汇储备只剩10亿美元,连两周的进口费用都付不起,堪称“破产边缘的国家”。 当时的改革确实让GDP增速一度冲上7%,但改革红利很快被结构性矛盾吞噬。 比如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让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2%提升到25%,结果折腾了十年,2023年制造业占比反而跌到12.84%。 但印度的“制度肠梗阻”显得更为致命。开个零售商店要盖15个公章,耗时半年,费用够买辆小汽车。 基础设施的“魔幻现实”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孟买作为金融中心,60%人口挤在贫民窟,地铁线路修了十年还没贯通,物流成本高达生产成本的18%,是中国的两倍。 还有农业这个“压舱石”反而成了定时炸弹。印度农民占总人口65%,但农业占GDP比重从1991年的30%暴跌到2023年的15%,堪称“用全国耕地种出了一个零头”。 洋葱价格能从每公斤1.5卢比涨到178卢比,农民自杀率常年居高不下,政府想推农业改革法案,结果被抗议人群逼得撤回,堪称“政策还没落地就胎死腹中”。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萎缩,城市工厂生产的摩托车、电冰箱根本卖不出去。 教育体系更是一场灾难。印度理工学院的顶尖毕业生60%都跑去硅谷写代码,国内却连合格的电工都招不到。 私立大学学费高得离谱,公立大学却像“学术养老院”,教授上课照着20年前的教案念,实验室设备比博物馆展品还陈旧。 讽刺的是,印度每年培养出150万工程师,真正能胜任岗位的不到20%,企业只好花大价钱重新培训,相当于花钱买了一堆“半成品”。 而官僚体系的腐败也已经形成了“生态链”。从市政审批到土地征收,每个环节都能“雁过拔毛”。 还有个真实案例:某邦政府批一块工业用地,官员索要的“茶水费”竟然是项目总投资的15%,比银行贷款利息还高。 这种“合法寻租”让企业苦不堪言,不仅如此,印度公务员考试的录取率比中彩票还低,因为一旦考上就能“躺着赚钱”,导致每年有1000万人挤破头考“铁饭碗”,形成了“全民考公,无人创业”的怪圈。 但让人看不懂的是,印度明明有14亿人口,却愣是没培养出像样的消费市场。 2023年印度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5,60%家庭每天生活费不足3美元。 对比中国加入WTO后的表现,印度的问题就更明显了。中国用造一艘航母的钱建了十座跨海大桥,印度却把同样的预算花在审批流程上。 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稳定在30%以上,印度却连15%都守不住;中国高铁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印度的火车还在和神牛共享轨道。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政策失误”,而是整个治理体系的“代差”。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