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放着一个巨型人骨,她就是中国"女巨人"曾金莲的遗体,37年来一直被保存在这里,未能入土为安,就是为了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6月,曾金莲出生了。她的到来最初并未引起太多波澜,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在田野间开始蹒跚学步。然而,命运的轨迹在她三四岁时悄然偏转。 曾金莲的食量变得异常惊人,一顿饭能轻松吃掉两斤白米饭,远超同龄孩子甚至成年人的饭量。 父母起初担心她不知饥饱会撑坏,试着控制饮食,却发现她会饿得半夜偷吃。 确认女儿是真需要这么多食物后,父母不再限制。 随之而来的,是曾金莲身高的迅猛增长。 五岁时,她的身高已超过一米,比同龄孩子高出许多。 七岁上学时,她站在同学中如同鹤立鸡群。 这本应是充满童真的年纪,却成了她噩梦的开始。 教室的桌椅对她来说太小,坐着不舒服,站着又挡黑板,老师只能将她安排在教室最后排的角落。 更让她难以承受的是同学们的嘲笑。 “怪物”、“傻大个”的称呼不绝于耳,异样的眼光和孤立让她倍感痛苦。 原本可能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走路习惯性地低头驼背,试图将自己缩起来,减少存在感。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对学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最终,尽管父母多次劝说,身心俱疲的曾金莲还是选择了辍学回家。 辍学并未阻止她身高的疯长。 到了14岁,她的身高已达2.34米,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女巨人”。 每一次出门,她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周围的目光和窃窃私语像针一样刺痛她。 家里的门框需要加高,床需要定制加长,衣服鞋子更是需要专门缝制,这些都给本不富裕的茶农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政府了解到她家的情况,给予了粮食等方面的特殊照顾,解决了她的温饱问题,但精神上的孤独和异样感始终如影随形。 1980年,命运的转机似乎出现。 曾金莲“女巨人”的名声传到了湖南省体工大队篮球教练的耳中。 在那个篮球运动员身高优势明显的年代,教练如获至宝,亲自上门邀请她加入女子篮球队。 对于16岁的曾金莲来说,这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体工队,环境截然不同。队员们普遍身材较高,没有人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更重要的是,队里伙食充足,她终于可以放开吃饱。 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训练异常刻苦。 站在篮球场上,她2米多的身高优势尽显,伸手就能轻易触到篮筐,教练视她为未来的希望,甚至期待她能成为“女版姚明”。 那两年,是她人生中最明亮、最有希望的时光。她的身高后来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女子身高最高纪录”(2.48米),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好景不长。高强度的训练中,曾金莲开始频繁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 起初以为是训练强度大或没吃饱,但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在一次训练中晕倒。 队医高度重视,送她去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巨人症合并糖尿病。 医生解释,她异于常人的身高并非天赋,而是源于脑垂体长了一个肿瘤。 这个肿瘤像失控的水泵,不断分泌过量的生长激素,导致骨骼和软组织持续异常生长。 医生沉重地告知,如果不及时进行风险极高的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她的生命恐怕难以延续到20岁。 而当时,能进行这种手术的医院极少,所需费用更是天文数字,远非她的家庭所能承担。 篮球梦瞬间破碎。 曾金莲带着绝望离开了体工队,回到了益阳老家。 最后三年的时光,是在与日益恶化的病痛抗争中度过的。 巨人症带来的并发症接踵而至。一次普通的摔倒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糖尿病让她暴饮暴食却日渐消瘦,而巨大的身躯对心脏等器官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她变得异常虚弱,行动困难,后期甚至无法下床。 政府和社会虽有关怀和援助,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对于她这样复杂的罕见病,所能提供的帮助杯水车薪,无法扭转病情恶化的趋势。 1983年春节,她坚持要回家过年。元宵节前夕,1983年2月14日清晨,年仅18岁零8个月的曾金莲,在睡梦中悄然离世。病痛的折磨终于结束,她短暂而坎坷的一生画上了句点。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曾金为了不让其他像她一样的人承受同样的痛苦,她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父母纵然万般不舍,但为了完成女儿最后的心愿,含泪同意。 于是,曾金莲的遗体被送往了当时国内医学研究水平领先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几十年来,一代代的医学生在湘雅医学院的解剖课堂上,通过接触她的骨骼,学习着人类生长发育的奥秘与疾病的残酷。 她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但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做出了无声却重要的贡献。 她的遗体至今仍被妥善保存在湘雅医学院,成为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宝贵财富,也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命、病痛与奉献的故事。
2005年,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放着一个巨型人骨,她就是中国"女巨人"曾金莲的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16 11:48: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