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27岁的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43岁、有6个孩子

麻麻赖赖 2025-07-16 11:00:11

1955年,一个27岁的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但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见面后,女人却愧疚地说:“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那一年的春天,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农村的日子像一池静水,表面平静底下是生活的艰难。

周元官,这个27岁的年轻人刚刚从新四军退伍回村。

他的左腿在战场上中了一枪,落下了残疾,走路时微微跛着。

村里人都夸他是个英雄,扛过枪打过仗,可到了谈婚论嫁时,没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一个跛脚的退伍兵,养家都难,谁稀罕啊?”乡亲们私下议论着。

王媒婆是村里的热心人,走家串户几十年,专给穷汉搭桥牵线。

她早就听说了周元官的难处,这天一拍大腿:“元官啊,别灰心,我给你找个实在人!”

王媒婆说的“实在人”就是沈邦珍,她住在邻村,43岁的寡妇带着6个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还抱在怀里。

沈邦珍的丈夫几年前在矿上出事故走了,留下孤儿寡母七张嘴吃饭。

她靠种地、打零工维生,但孩子嗷嗷待哺,家里欠了一堆债,日子紧巴巴的像个无底洞。

村里传闲话的不少:“带孩子还欠债?谁要她呀,活脱脱是个拖油瓶。”

王媒婆却看得透亮:“沈邦珍是个好女人,吃苦耐劳,做饭勤快,心地纯朴着哩。”

她拉着周元官就往沈邦珍家走:“你去了准保喜欢,别只看表面!”

一路过去,春天的风夹着泥土香,把周元官的心思吹得七上八下。

他自己也老大不小了,30出头还没成家,媒婆牵线的次数手指头都数不清了。

每次相亲,人家姑娘一听他有残疾就摇头,次次吃闭门羹,让他的心像被虫蛀了一样难受。

他是新四军出身,战场上杀过敌,受过伤,却扛不住世俗眼光这根刺。

走进沈邦珍家门前那小路,一股菜香飘来,让他愣了一下,那不是寻常的野菜味儿,带着肉末的咸香。

王媒婆笑盈盈推开门:“邦珍,我带客来了!”只见房内扫得一尘不染,旧木板门透出主人的用心;灶台边,沈邦珍系着围裙端上热腾腾的饭食。

她个子不高,眼神却亮得像秋夜的星,脸上虽有操劳的皱纹,笑容却暖暖地融化了陌生:“快坐,尝尝我做的野菜肉沫饭。”

周元官夹一口放进嘴里,菜叶嫩滑、肉末咸鲜,他惊喜得直点头:“从来没想过这样的粗饭做得这么香!”

几个人坐着聊起天来,沈邦珍轻轻地说自己的难处:丈夫走得早,孩子多没人帮衬,只能到处借粮借衣。

那一刻,周元官鼻子一酸:“要是不嫌弃,我可以和你一起扛!”可沈邦珍的脸突然沉下来,低声道:“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她吞吞吐吐说了实情:“我们还欠着外头不少债……”周元官静静听着,大手一挥:“没关系,这些钱我们慢慢还。”

一句话落下,沈邦珍的眼泪止不住地滚落。这些年,她咬着牙硬撑,却从没想过有人愿扛起这份重担。

就这样,两个苦命的人走到了一起。周元官是个实诚汉子,说话算话。

婚后第二天,他卷起袖子下地干活,腿脚不方便就去学木工、编草席,村里谁家修个桌椅他都帮忙。

别人笑话:“元官啊,养六个孩子还债,你是傻子吧?”他摇摇头:“战场上活下来是福气,现在能让一家人温饱,就是我的骄傲。”

沈邦珍也没闲着,起早贪黑地操持家务,喂猪、纺线、教孩子识字。

家虽小却像个小火炉,暖烘烘地冒着烟火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欠的债一点点还清了,先是米铺老板的欠账,再是邻居的工钱。

邻里见了都竖大拇指:“周元官硬骨头,没白当新四军!”六年后,债务清了,孩子也大了,老大考上了技校,老二帮忙种田,一家人笑声盖过了村口的闲言碎语。

二十多年后,沈邦珍年老病重,躺在床头拉着孩子的手叮嘱:“你们的爸爸这些年来不容易,等我走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孩子们哭着点头:“放心吧娘,就算你不说,我们也会孝敬爸的。”

几年后沈邦珍安详离世,孩子们信守承诺,轮流照料周元官的晚年。

他活到高寿,走时孩子们围在床边送终。一个老兵、六个孩子、一段情,在1950年代的贫瘠土地上开出花来。

无论时代多浮躁,学着接纳别人的不完美,扛起该扛的责任,日子再难也能熬出彩儿。

0 阅读:234

猜你喜欢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