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75%的人口都是华人,但李光耀态度强硬的说:“汉语永远不会成为新加坡国语,只能是英语!” 许多人对这一决定表示不满,但李光耀解释了“汉语的局限性”,新加坡是外贸中心,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走向世界,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 更顺畅地融入国际舞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光耀政府不仅大力发展教育,设立高额奖学金,还鼓励学生赴西方留学,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英语能力的人才。 但多年后,他在编写的自传中坦言,当初的决策有点太过武断、极端了。 其实按照他原本的构想,是打算来个一箭双雕——推行“双语政策”,国民既能掌握英语,又能学习汉语,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传承中华文化。 然而,真正实操后,却适得其反。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对学生来说负担过重,导致语文成绩普遍不佳。 于是,新加坡政府最后改了政策,决定让英语当主语,汉语当辅助语。 事后证实,这个选择非常英明,它为新加坡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不过,英语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传承的难题。 很多孩子只知道过洋节,吃西餐,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习俗知之甚少,让不少专家表示担忧。 那么有人要问了,新加坡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干嘛一定要学习汉语? 通俗的来说,虽然此地位于东南亚,但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当地华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都非常高。 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总人口中,华人占了高达75%,其余25%则主要由印度人和马来西亚人组成。 甚至有人调侃,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东南亚的“分部”。 只不过,李光耀改变了一切,如今的新加坡华人对中国几乎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谈到中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种族,而非归属感。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这场语言改革,坊间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帮助新加坡走向富足,也有人讽刺,它让新加坡沦为了西方的傀儡,让后代没有了认祖归宗的想法。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新加坡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亚洲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这个小小的岛国,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了一曲华人世界的传奇。 在新加坡的街头,英语和汉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也许就是新加坡的魅力所在吧。 一个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国度,一个敢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的国度,一个勇于开拓和创新的国度。 新加坡的语言之争,是一个年轻国家在探索自己道路上留下的印记。 它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艰辛与抉择,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勇气与智慧。 在民族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新加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个选择,注定充满了争议,但也为这个国家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李光耀:汉语绝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光明网
美国网友:仰视中国,已经成了美国人的习惯(一)新加坡网友:西方永远不可能再超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