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届高考生天塌了,录取结果还没公布,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最终苦的还是家长。 现

职场一轩哥 2025-07-14 11:31:24

25届高考生天塌了,录取结果还没公布,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最终苦的还是家长。 现在录取结果没动静,学费又涨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下面瞬间跳出二十多条附和,有人晒出某大学缴费通知单,去年 1.7 万的学费赫然标着 2.2 万;有人发了张孩子埋头刷题的照片,配文 “复读生路又窄了”。 这个夏天,25 届高考生家长的焦虑,比三伏天的气温还要灼人。 广西某二本院校的缴费通知截图在家长群里传疯了 —— 市场营销专业学费从 17000 元跃升至 22000 元,一年猛增 5000 元。 这意味着四年大学光学费就得多掏 2 万元,还不算同步上涨的住宿费和教材费。 “我们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 8000 元,除去房贷和生活费,本来勉强能攒下学费,现在突然多出这么一笔,真不知道该从哪抠。” 一位家长的留言道出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困境。 这种涨价并非孤例。上海多所公办高校今年学费平均涨幅达 15%,云南部分专业学费上调 500 元后,引发家长组团向教育局咨询。 更让人心颤的是民办院校的收费单:艺术类专业普遍突破 2 万元,某独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费飙至 23000 元,比三年前涨了近 40%。 翻开十年前的大学收费标准,公办本科的学费大多在 3500-5000 元区间,彼时家长们的焦虑更多集中在 “能不能考上”,而非 “能不能读得起”。 如今,学费涨幅早已跑赢 CPI,却没跟上大多数家庭的收入增速。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一个普通家庭供养一名大学生,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需要 15 万元,相当于不吃不喝攒两年工资。 “孩子模考差了 50 分,本想复读冲国防科大,现在连报名资格都没了。” 李哥把手机里的招生简章翻给我看,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海军军医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的 2025 年招生章程里,赫然写着 “不招收复读生”。这个消息像块巨石,砸懵了准备二战的家庭。 教育部数据显示,25 届高考生中复读生超过 400 万,占总人数的 31%。 这些学生里,不少人把 “双一流” 军校、警校当作复读的终极目标。 如今多所顶尖院校关上复读生大门,相当于直接砍掉了他们的备选方案。 某复读学校的班主任透露,最近申请退费的学生增加了 20%,“有的孩子说‘考不上一本就去打工’,家长急得天天来学校哭”。 更棘手的是复读成本的攀升。 河南某复读机构的收费标准显示,高考分数低于本科线 50 分的学生,一年学费高达 3.8 万元,再加上食宿费,一年开销超过 5 万。 “赌不起了” 成为很多家长的口头禅 —— 万一复读后分数没达标,不仅浪费一年时间,还得赔上几年积蓄。 “早知道选理科了!” 填报志愿时,文科生小林把这句话说了不下十遍。 她的分数超过一本线 30 分,却在志愿表上找不到几所稳妥的学校。 翻开各省招生计划,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传统文科专业的招生名额普遍缩减 10%-15%,某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甚至从去年的 80 人减至 50 人。 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更令人忧心:近三年全国高校撤销的本科专业中,文科类占比达 62%,其中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被撤次数最多。 与之对应的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理工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了 40%。“不是文科不重要,是市场太现实了。” 某 985 高校招生办主任坦言,企业对文科毕业生的需求增速,远低于理工科。 这种结构性失衡直接反映在录取分数上。 某省文科一本线比去年提高 23 分,而理科仅涨 5 分。 “同样的分数,理科生能上 211,文科生可能只能读二本。” 一位高中班主任的话,道出了文科生的尴尬处境。 更让家长焦虑的是就业前景 ——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文科毕业生的起薪比理工科低 18%,且专业对口率仅为 43%。 “爸,我去打工吧,民办大专一年学费 3 万 8,咱供不起。” 接到录取通知那天,河南农村的小伟把通知书塞进抽屉。 他父亲在工地搬砖,每月挣 8000 元却要养活一家五口,算下来读完三年大专需要借 10 万块。这样的故事,在今年的录取季格外密集。 虽然国家已将助学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 1.6 万元,高校也设有奖学金,但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某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低于 1000 元的占 68%,其中 32% 的学生需要靠兼职赚取生活费。 “孩子暑假在电子厂每天干 12 小时,说要攒够第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我这当妈的夜里都睡不着。” 一位母亲的语音消息里,带着压抑的哭腔。 “有学生申请助学金时,连表格都不敢让同学看见。” 心理咨询老师的话,揭开了贫困生的隐痛。 困境中的微光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