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一名46岁男子因投资失败负债4600万,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他,绝望时,70岁的母亲拍着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妈陪你从头再来!”结果怎么样呢? 傍晚六点,青岛台东夜市的霓虹灯刚亮起来,唐健已经支好了他的烤肠摊。 铁板被炭火烘得发烫,他撕开成包的肠衣,把调好的肉馅一点点灌进去,手指上的老茧蹭过塑料手套,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双手十年前还戴着名表,在签合同的时候才会摘下。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唐健从民航的办公室走出来,揣着辞职报告钻进了台东的胡同。 那时候他三十出头,总觉得捧着铁饭碗的日子像碗温吞水。 他在巷尾租了个不到十平米的铺子,墙皮斑驳得能刮下灰来,却凭着一手琢磨出来的红油配方,让 "唐家小馆" 的招牌在半年后就挂上了街面。 最火的那几年,唐健的名字在青岛餐饮圈像块响当当的牌子。 他在老城区盘下整栋民国老宅,花两百万改造成带天井的酒楼,雕花木窗是从乡下收来的老物件,连服务员都要穿着布鞋旗袍。 婚宴预订排到一年后,海鲜池里的帝王蟹每天换新,停车场里的奔驰宝马能从巷口排到巷尾。 他那时候习惯在酒局上拍着胸脯说:"在青岛,没有我唐健搞不定的饭局。" 转折出现在二零零五年的一场酒局上。 朋友唾沫横飞地讲着绿化工程的暴利,说一块地的苗木转手就能赚几十万。 唐健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第二天就把酒楼的流动资金全投了进去。 他哪里懂什么苗木成活率,连采购单上的 "北海道黄杨" 都认不全,项目开工三个月就卡在了审批环节,前期投的钱像扔进了无底洞。 催债电话从早响到晚的时候,唐健把自己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 曾经价值百万的红木家具被搬空,保险柜里只剩下几张催款单。 妻子带着孩子走的那天,行李箱滚轮划过地板的声音,比任何催债的吼声都刺耳。 二零一五年大年初三,他背着个空包爬上崂山,在山顶的寒风里坐了整整一夜,手机里七十多个未接来电,有一半是母亲打来的。 老太太找到他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个保温桶,里面的饺子冻得硬邦邦。 摔了就爬起来, 她往唐健手里塞饺子,皱纹里积着山路的尘土,咱祖上是种地的,大不了回家刨土。 下山后的三年,唐健活得像个影子。 在啤酒城帮人烤过肉串,烟油子熏得他整夜咳嗽;去新疆开小饭馆,遇上疫情关了门,连回家的机票都得跟人借。 直到二零一七年深秋,他看见七十岁的母亲在厨房佝偻着背灌香肠,肠衣在竹架上晾成一排,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泛着油亮的光。 第一个烤肠摊摆在菜市场门口,唐健特意穿了件旧夹克。 他学着挑猪腿肉,三分肥七分瘦,绞肉机轰隆隆转起来的时候,恍惚间像回到当年在后厨试菜的日子。 有人认出他来,指指点点说 这不是那个唐老板吗,他就低头往肠衣里塞肉,假装没听见。 现在唐健的烤肠摊前总排着队。 他在青岛开了四家店,杭州龙翔里的分店刚开业时,有人从西湖边特意绕过来,就为了尝尝这个 "老板烤肠"。 他学会了拍抖音,镜头里的自己满头大汗,举着烤肠说:当年开酒楼讲究摆盘,现在觉得油擦得亮、肠烤得香才是真本事。 前阵子去他店里,看见墙上贴着张纸,上面用红笔写着 今日还款:5320 元。 唐健说等债还清了,想带着母亲去趟北京,老太太这辈子还没见过天安门。 铁板上的烤肠滋滋冒油,他翻肠的动作熟练得像做了一辈子,谁能想到,这双手曾经签下过千万的合同,也在崂山的寒风里,差点松开了所有的希望。 这让我想起宁波那位卖包子的陈师傅。 以前开工厂亏了三百万,五十岁从零开始学做包子,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发面,现在不仅还清债务,还开了三家分店。 生活从不在乎你摔得多重,关键是能不能像唐健这样,在泥里捡起火种,重新烧旺日子 那么如果是你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2015年,山东一名46岁男子因投资失败负债4600万,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他,绝望
语蓉聊武器
2025-07-13 23:50: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