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目前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需求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是中国愿意大批量继续向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就说歼-10战斗机吧。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争气机”,从1998年首飞开始就一直用着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 因为当时国产发动机要么推力不够,要么飞几十个小时就得大修,根本没法用。俄罗斯的AL-31FN推力大、寿命长,装在歼-10上直接让战机性能上了一个台阶。 直到2021年,国产WS-10B发动机才大批量装备歼-10C,但早期生产的几百架歼-10A、歼-10B还得靠俄罗斯发动机续命。 就拿2012年来说,中国一口气从俄罗斯买了123台AL-31FN,每台价格4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小3000万人民币,就这还得排队等俄方交付。 还有航母舰载机歼-15。这款“飞鲨”战斗机早期型号用的也是AL-31F发动机。俄罗斯的发动机虽然推力够大,但毛病也不少,大修周期只有300小时,而且俄方配件供应还卡脖子。 比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优先保障自家装备,导致中国歼-15的发动机备件一度告急。 没办法,中国只能一边加速WS-10的量产,一边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到2025年,仍有部分早期歼-15在使用AL-31F,而WS-10的产能还不足以全部替换。 除了战斗机,运输机和轰炸机也离不开俄罗斯发动机。运-20“胖妞”作为中国战略运输机的扛把子,最初用的是俄罗斯的D-30KP-2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从2012年开始交付,到2015年一共给中国运来了184台,每台价格超过1000万美元。虽然现在运-20开始换装国产WS-20,但D-30KP-2仍在轰-6K轰炸机上服役。 要知道,轰-6K能携带6枚射程2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全靠D-30KP-2的动力支撑。如果没有这款发动机,轰-6K的航程和载弹量都得打折扣。 直升机领域也是俄罗斯发动机的天下。米-171直升机在中国陆军航空兵里堪称“劳模”,从高原运输到抢险救灾,哪儿都有它的身影。 这款直升机用的VK-2500发动机能在高海拔地区稳定工作,而中国国产直-20虽然性能更先进,但产能跟不上。比如2019年,中国一口气从俄罗斯买了100架米-171,就是因为直-20还在测试阶段,部队急需补充直升机运力。 更尴尬的是,中国曾想引进米-171生产线自己造,结果发现国产成本比直接进口还高,最后只能作罢。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不是有WS-10、WS-15这些国产发动机吗?确实,WS-10已经装备歼-10C、歼-16等战机,WS-15也开始在歼-20A上测试,但这些发动机和俄罗斯的顶尖技术还有差距。就拿WS-10B来说,虽然推力超过了AL-31FN,但寿命和可靠性仍有不足。 而WS-15虽然推力达到18吨级,但量产时间一再推迟,到2025年产能也只有年产120台,根本满足不了歼-20的需求。相比之下,俄罗斯的117S发动机(苏-35的动力)已经实现了矢量喷口技术,而中国的WS-10C才刚刚开始测试类似功能。 更关键的是,发动机研发是个“烧钱又烧时间”的活儿。从立项到量产,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比如WS-10从1987年立项到2010年初步成熟,用了23年时间。 而俄罗斯的发动机技术积累已经有上百年,从苏联时期的AL-31到现在的产品30,每一代都经过实战检验。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追上,几乎不可能。 就像2014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展出的117S发动机,直接让中国代表团驻足良久,最后只能签下更多采购合同。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不是在和俄罗斯合作研发发动机吗?比如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客机发动机。但这种合作更多是技术互补,俄罗斯提供大涵道比发动机技术,中国提供资金和市场。 至于军用发动机,俄罗斯根本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就像苏-35的117S发动机,俄罗斯宁可拆了也不让中国逆向工程。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还得继续向俄罗斯采购发动机。这不是因为中国军工不行,而是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壁垒实在太高。 中国要想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发动机的依赖,还得再熬上十年八年。不过,随着WS-15的量产和WS-20的成熟,咱们离“心脏病”痊愈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到那时,俄罗斯在发动机领域的优势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当年我们为什么不买T-80坦克?在苏-27成功出口到中国后,急需外汇的俄罗斯又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