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当年欧美联合设计,搞所谓环保给中国下套,希望耗死中国,哪曾想到,中国新

纸短情长啊 2025-07-13 15:13:18

[中国赞]当年欧美联合设计,搞所谓环保给中国下套,希望耗死中国,哪曾想到,中国新能源这条路走通了,还越走越顺,等核聚变商业化后,那就几乎无敌。 (信源:光明网——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凸显西方焦虑)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共识,地球日益升温,极端天气频发。面对这场危机,国际社会签署了《巴黎协定》,近两百个国家承诺共同减少碳排放,为地球降温。 然而,这一看似公平的国际公约,却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西方国家为限制发展中国家而设下的“环保陷阱”。他们试图以“碳关税”和“绿色壁垒”为工具,谁知这场博弈的结局,却完全出乎了设局者的预料。 要谈环保,西方国家总是占据道德高地,可历史的账本却记录着另一番景象。根据国际评估报告,人类至今累计排放的2.4万亿吨二氧化碳中,超过58%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990年之前排放的。 他们正是依靠这种无节制的排放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了巨额财富。可是,自己上岸后,他们却开始对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指手画脚,频频拿北京的雾霾说事,却选择性地遗忘了伦敦“雾都”的由来。这种双重标准,无疑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在气候大会上,这种姿态更明显。西方政客指责中国人均排放和煤电建设,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全球环境破坏者。在《巴黎协定》谈判中,他们为发展中国家设严苛碳排放配额。 按此规则,中国等国家要么放缓工业化进程,要么花巨资向西方买排放权。这并非真的环境保护,而是借环保之名行经济遏制之实。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高喊环保口号的国家行动上却以邻为壑。2021年,日本政府不顾全球反对,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计划持续三十年。虽有更安全处置方案,日本却选了成本最低、对全球海洋生态风险最高的排海方案。 而美国非但未阻止,反而迅速“支持”,称其符合国际标准。原来,美国自身环保记录也不光彩,2015年曾向太平洋倾倒近3000吨核废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将数百吨剧毒杀虫剂DDT扔进海洋。 这种言行不一,也体现在他们对自身承诺的退缩上。特朗普政府曾大力扶持化石能源产业;欧洲各国为绿色能源补贴争吵不休,行动迟缓;英国甚至直接推迟了减排目标,理由是“不能为了拯救地球而让英国破产”。当他们指责别人时义正词严,轮到自己时却总有借口。 面对这套“环保组合拳”,中国没有陷入被动,反而将压力转化为内部革新的巨大动力,把挑战变成了一次产业升级的绝佳机遇。很早之前中国就意识到必须把能源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此,中国坚定地走上了绿色转型之路,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并将“碳中和”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 在这条道路上,高效的“举国体制”优势尽显。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地方政府与企业紧密配合,形成了高效的产业生态圈。 这种强大的战略定力和集体执行力,让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了惊人的速度。其结果是,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如今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形成了碾压性的成本优势。 如今,中国新能源领域成就深刻改写全球产业格局,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近七成。更关键的是中国重新定义了当年西方用做壁垒的环保标准。 这场变革,也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世界工厂”加速迈向“创新中心”,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当中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中国的技术引领全球趋势,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其意义远比经济数据更为深远。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和市场波动仍是现实考验。但回看这场博弈,西方精心设计的“环保陷阱”加速了自身产业空心化。他们本想限制中国制造,结果倒逼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甚至让自己在能源转型中依赖中国技术和产品。 这场绿色革命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持续创新与开放合作,而非壁垒和算计。当清洁能源未来更多由东方智慧书写,这不仅是产业胜利,更是发展理念的胜利。中国引领的能源格局巨变,将对未来世界秩序产生更深远影响。

0 阅读:0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