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周总理听后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话让吴晗破灭了幻想。 吴晗是谁?简单来说,他是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的顶尖人物。1909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家境贫寒,却硬是凭着毅力考上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蒋廷黻这样的名家,他专攻明史,1934年毕业后留校教书,发表了不少重量级论文,比如《明成祖生母考》,考证严谨,硬核得很。1943年,他写出《朱元璋传》,直接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仕途也不错,先后当过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管文化教育这一摊子。 到了1950年代,吴晗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开始迷上考古,尤其是明朝帝王陵墓。他觉得这些地下宝藏能解开历史谜团,填补明史研究的空白。1956年,他牵头启动了定陵发掘——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8年,地宫打开,600多件文物重见天日,金银器皿、丝织品、瓷器,件件都让人眼馋。吴晗尝到了甜头,觉得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 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定陵发掘虽然出了成果,却也暴露了一堆问题。当时中国考古技术落后,文物保护更是短板。出土的丝织品,比如万历皇帝的龙袍,接触空气没多久就氧化变脆,甚至一碰就碎。还有些书法、绘画,直接碳化,损失惨重。吴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没退缩,反而觉得多挖几次就能摸索出经验。于是,他盯上了更大的目标——长陵。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这位皇帝可不是省油的灯。靖难之役上位,开创永乐盛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建紫禁城,功绩一大堆。长陵的规模和奢华远超定陵,吴晗觉得挖开它,不仅能挖出更多宝贝,还能让明史研究再上一层楼。他信心满满地盘算,只需四十万经费,就能干成这件大事。 1965年9月,机会来了。周恩来陪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博物馆,吴晗跟着一起。他趁机抛出想法,说长陵研究价值更高,值得一挖。参观完,他还单独找到周恩来,把计划和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可周恩来没马上表态,只是沉默。 周恩来为啥沉默?因为他看得比吴晗远。定陵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文物损坏的事儿让他警觉。当时中国经济也不宽裕,四十万不是小数目,挖长陵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更重要的是,他明白这些陵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旦毁了,没得补救。思来想去,他给了吴晗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这话听着简单,意思却很重。吴晗听完,愣住了。虽然不甘心,但他也知道争不过周恩来的权威,只好打消念头。这句话不光是拒绝,更是信号。不久后,国务院发文,禁止一切帝王陵墓发掘,全国的发掘热潮被按下暂停键。 回头看,定陵的下场确实让人唏嘘。那600多件丝织品,氧化后塞在没温湿度控制的平房里近60年,损坏越来越严重。龙袍碎成渣,字画成灰,损失没法算。这教训太深刻了,直接推动了后来文物保护的重视。周恩来的决定,保住了长陵,也保住了其他皇陵,避免了更大的遗憾。 吴晗呢?他在学术上没停步,1960年代写了《海瑞罢官》,结果卷进政治风波,1969年去世,60岁。他在定陵上的争议,成了后人议论的话题。周恩来则因这份远见,被后人称道。如今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游客络绎不绝,定陵的教训也提醒大家,研究历史不能只顾眼前。
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浅笑对风吟
2025-07-13 06:20:07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