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紧接着慈禧就封年仅3岁的溥仪当皇帝,随即死了,太监就拿出夜明珠含在她的嘴里,最后蒙上一块白布,一群法师跑进房间里吹鼓奏乐。 1908年,北京中南海仪鸾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生命已走到最后时刻。连续多日的痢疾耗尽了她的体力,气息奄奄。 殿内弥漫着沉重压抑的气氛,太监宫女们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一点声响。御医们束手无策,只能垂手侍立一旁。 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一直守候在病榻前。他仔细观察着主子的状况,眼见慈禧进气少出气多,瞳孔开始有些涣散,立刻意识到最关键的时刻即将来临。 他迅速转身,对一个捧着食盒的小太监低声急促吩咐:“快!把汤拿来!” 小太监急忙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碗温热的汤。这不是寻常的药膳,而是一碗用上等食材熬制的“海龟汤”。在当时的宫廷和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或做法:认为人在弥留之际,喝下这种大补元气的汤羹,能短暂地吊住最后一口气,争取一点时间处理未了之事。 李莲英小心地扶起慈禧的头,用银匙将汤水一点点喂入她口中。也许是汤水的温热刺激,也许是心理作用,慈禧原本微弱的气息似乎真的回光返照般地强了一点点,浑浊的眼神也凝聚了些许神采。 李莲英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俯身贴近慈禧耳边,清晰而快速地提醒道:“老佛爷,嗣皇帝的事……请老佛爷示下。” 慈禧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咕噜声,她极其艰难地动了动嘴唇,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几个字几乎用尽了她全部残余的力气。 溥仪,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她的亲外孙,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殿内的重臣,如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等,早已奉召在殿外等候。 李莲英迅速将太后的旨意传达出来。大臣们立刻跪地听宣,随即根据太后口谕,开始紧急草拟和确认立嗣诏书。这纸诏书,将在太后驾崩后立即颁布天下。 就在这道关乎大清国运的旨意下达之后,慈禧太后那被汤水吊住的一口气,似乎也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她紧绷的身体骤然松弛,头歪向一侧,呼吸彻底停止。 这位自1861年辛酉政变后执掌权柄长达四十七年的女人,于未时三刻,在仪鸾殿龙驭上宾。 李莲英见状,立刻按照早已预备好的皇家丧仪规程行动。他示意其他太监上前,小心翼翼地帮太后整理遗容。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他从一个特制的锦匣中,取出一颗硕大圆润、在幽暗中能自然发出柔和绿光的宝珠。这就是传说中的“夜明珠”。他轻轻掰开慈禧太后的嘴,将这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放入她的口中。 此做法源于古俗,一说是为了保持尸身不腐,一说象征身份尊贵,也有镇慑、守护亡灵之意。 紧接着,一块预先准备好的黄绫白里布被迅速展开,覆盖在慈禧太后的遗体上。这块布上也绣有经文和佛像。 几乎在覆盖白布的同时,殿外早已准备好的僧侣、喇嘛队伍,得到信号,立刻有序地进入殿内。他们手持各种法器——如铙钹、法铃、海螺号、鼓等,在指定的位置站定。 随着为首大喇嘛低沉的一声诵念,法器齐鸣,诵经声嗡嗡响起。这并非欢快的音乐,而是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意在为逝者的灵魂超度,引导其通往极乐世界。 低沉的鼓点、悠长的号音、节奏性的诵经声,瞬间充满了整个仪鸾殿,宣告着这个庞大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时代正式落幕。 殿内,是覆盖着白布的遗体、口含的宝珠和萦绕的梵音。殿外,紫禁城乃至整个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和一个风雨飘摇、前途未卜的未来。 慈禧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安排了她身后的权力格局,却再也无力掌控这个帝国最终的命运。 信息来源:解密慈禧太后临终遗言:女人不可预闻国政.凤凰网
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
有意义的出发
2025-07-12 18:29:32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