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对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吧?”妻子说:“氢弹爆炸跟咱们有

优优谈过去 2025-07-12 11:49:47

于敏对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吧?”妻子说:“氢弹爆炸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哪有钱买烤鸭啊。”于敏什么也没说,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沓钱给妻子。[凝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震惊世界的成就背后,有一个连烤鸭都舍不得买的科学家。他就是于敏,一个月拿120块钱工资,却要养活全家7口人的“氢弹之父”。 当时全聚德的烤鸭3块2一只,还要半斤肉票,这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敏家来说,这就是好几天的菜钱。 于敏的120块工资听起来不少,可要养活父母、岳父母,还有三个孩子,平均下来每人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那个年代,北京人均月消费就要20块左右。 更让人心酸的是,于敏每个月还要往老家寄钱,在他留下的工作笔记里,清楚地记着:“本月支出:父母30元、岳母15元、布票2丈。” 1961年,34岁的于敏被钱三强叫进办公室,从此开始了氢弹研究。孙玉芹后来回忆说:“有天他回家收拾行李,说要去'学习',连件像样的棉大衣都没有。” 这一去就是好几年,于敏经常不在家,家里全靠孙玉芹一个人撑着。每个月于敏寄回来的粮票,总是夹在信里,孙玉芹舍不得用,攒了一抽屉。 氢弹成功那晚的庆功宴上,有人看见于敏把红烧肉夹到饭盒里。别人以为他自己要吃,其实是要带回家给孩子们。于敏说:“家里孩子半年没尝过肉味了。” 其实那时候于敏自己都浮肿着,营养不良的症状很明显,每次发黄豆等特供,他都攒着托人捎回家,自己舍不得吃。 最让人感动的是分奖金那次,国家给氢弹研制团队发了2000元集体奖金,于敏坚持把自己那份让给年轻同事。可在缴党费的时候,他却多写了20块钱。 20块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相当于北京市民半个月的伙食费,九所的党委记录显示,于敏一共缴纳特殊党费超过了一万块。 可直到2015年住院前,老人穿的还是90年代的那件藏蓝色中山装。 孙玉芹那条当年盖住工资的手绢,现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展区,解说词写得很简单:“他们把荣耀献给祖国,把清贫留给自己。” 2019年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时,孙女于璇说了一件事:“爷爷总说氢弹是大家做的,家里至今还留着1967年没买烤鸭省下的肉票。” 在北京西城区那条老胡同里,80岁的邻居王桂芬大妈还记得于家的煤油灯:“孙老师总在灯下补衣裳,于先生半夜回来就着灯光看资料。” 如今全聚德烤鸭已经涨到238块钱一只,可在于敏家里,最醒目的永远是墙上的氢弹爆炸照片和他亲手写的“淡泊以明志”四个字。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半,法国用了8年,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这个速度,离不开于敏这样甘愿清贫的科学家。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国家,把最朴素的生活留给了自己。 如果是你,面对家国情怀和家庭生活的选择,你会怎么做?   信源: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从绝密到解禁。山西晚报

0 阅读:1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