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台湾省有两个“共识”,一个是90%以上的人都不同意祖国的统一。就是他们的“台独共识”,这个“共识”包括了蓝绿很多党派,包括了台湾的广大基层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台北街头最近流传着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某智库民调显示,90%台湾民众反对与大陆统一,同一时期却有近半数人表态支持“台独”。 更吊诡的是,多数人实际选择的是“不统不独”的模糊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民意拼图,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和现实算计? 翻开台湾中学历史课本,或许能找到第一个线索。 2018年新课纲将“中国史”整编进“东亚史”,郑成功从民族英雄变成“开台先贤”,辛亥革命章节被压缩到不足两页。 台湾大学一份调查显示,18-24岁群体中,仅12%自认“中国人”,较二十年前暴跌40个百分点。 这种认同漂移不是自然演化,而是系统性教育工程的结果,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周祝瑛曾指出,课纲修改刻意切断两岸历史脐带,就像“把长江改写成亚马孙河的支流”。 经济账本上的数字同样值得玩味,2023年两岸贸易额仍高达267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顺差1565亿,相当于每户家庭年收入多赚15万新台币。 但同一份民调里,62%民众支持减少经济依赖大陆。 这种“吃着饭砸锅”的矛盾,在台南渔村看得最真切:渔民一边抱怨大陆暂停石斑鱼进口导致损失上亿,一边投票给主张“抗中保台”的候选人。 台北商业总会理事长王文渊说得直白:“政治喊得再响,企业仓库里堆的都是要卖到大陆的零件。” 美国智库CSIS今年发布的兵推报告,给这种摇摆加注了现实砝码。 报告假设2026年台海冲突,推演结果显示台湾基础设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这份被广泛传播的报告,让“维持现状”的民意又攀升了7个百分点。 淡江大学学者张五岳发现,年轻人中“支持台独但不愿上战场”的比例高达74%,这种“键盘独派”现象被称作“草莓式政治勇气”,外表鲜艳,一压就烂。 台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从来不是简单的统独选择题。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追踪25年的数据显示,自称“台湾人”的比例从1992年的17%升至2023年的63%,但同期支持“急独”的始终徘徊在15%左右。 这种“认同台独又不敢实践”的集体心态,像极了赌场里紧攥筹码却不敢下注的赌客。 北京方面的红线始终清晰,《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9年来,大陆军机绕台从年均20架次激增至近2000架次。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曾用“三个如果”划出底线: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大陆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威慑,让台湾政客的“抗中”表演越来越像走钢丝,喊得凶了怕触雷,喊得软了怕掉粉。 解开台湾民意迷宫的钥匙,或许藏在金门老兵的回忆里。 83岁的李阿伯至今记得,1958年炮战时,厦门用风筝给金门送过月饼。 他总念叨:“当年炮弹打过来都留着窗户不炸民居,现在怎么就把对方当仇人了?” 这种记忆断层,恰似台北故宫里那棵从河南移栽的千年古柏,根在大陆,枝叶却朝着太平洋方向生长。 (信源:人民日报——国台办:《反分裂国家法》为“台独”分裂势力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台湾几个原先挺绿的td网红,因为来大陆旅游,说大陆好,现在都被绿媒疯狂围攻,甚至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