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狠角色,杯酒释兵权那事儿大家都听过。他怕地方势力坐大,搞了个“强干弱枝”的政策,核心就是中央要硬,地方得弱。怎么个弱法?军权收上来,地方官轮岗制,藩镇更是想都别想。可这政策看着滴水不漏,咋就漏了个折氏家族呢? 其实这政策也不是一天搞定的。宋太祖定了调,后头的皇帝接着干,地方武将基本都被调回京城,或者换成文官管事。兵权分散到中央三衙,地方上连个像样的军头都难找。可折氏偏偏是个另类,他们愣是守着府州不撒手。 折氏不是汉人,是党项族出身,早先在唐末就扎根府州(今陕西府谷一带)。这地方靠近西北边境,战略位置那叫一个重要。唐朝崩了,五代乱成一锅粥,折氏趁机站稳脚跟,成了地方土豪。到了北宋,他们已经是个不好惹的硬茬。 折氏能站住,主要靠两点:一是地利,府州挨着辽国和西夏,朝廷得靠他们守边;二是人脉,折氏几代人都挺会来事儿,跟中央关系搞得不赖。宋太祖收拾别人时,手下留情没动他们,算是开了个口子。 北宋的政策是防内重于防外,可西北边境不能不管。折氏的地盘正好卡在辽国和西夏的威胁线上,朝廷自己派兵守成本太高,折氏就成了个现成的挡箭牌。他们家世代当“府州团练使”,名义上是朝廷官儿,实际上兵权捏在自己手里。 再说了,折氏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朝廷盯着呢,所以老老实实表忠心,关键时候出兵打仗,绝不给皇帝抓把柄。比方说,宋真宗时,折德扆带着几千兵马跟辽国干了一仗,立了功,朝廷不好意思翻脸。 折氏能活下来,靠的不光是运气。他们很懂得审时度度,中央强的时候低头,边境乱的时候露头。府州这地方税收不多,但养兵没问题,折氏就靠这点家底跟朝廷讨价还价。 还有一点,折氏内部团结得不行。不像别的家族内斗不断,他们家几代人都拧成一股绳。折继闵、折继宣这些后代,个个能打能守,朝廷想找茬都难。加上他们跟当地百姓关系不错,根基扎实,朝廷硬来估计也讨不到便宜。 “强干弱枝”听着牛,可执行起来总有缝隙。折氏这种特殊情况,朝廷是真没办法完全捏死。西北边防是个大问题,宋朝自己兵力又不咋地,折氏就钻了这个空子。 有人说,朝廷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折氏没造反心思,干的都是脏活累活,留着他们比灭了省心。可这也说明,北宋的政策再严,碰到实际问题还是得妥协。 折氏牛了百来年,到北宋末年还是没扛住。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下,宋朝自己都乱了套,折氏的地盘也被卷进战火。南宋时,他们家彻底淡出历史舞台。不过能在北宋这种高压环境下撑那么久,已经够让人刮目相看了。 折氏的事儿告诉咱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北宋想把权力攥得死死的,可现实总有意外。折氏靠着地利、人和加上点小聪明,在夹缝里活出了自己的样子。这不比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政策来得实在? 再说,这也提醒咱们,权力这东西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朝廷再牛,地方上总有能钻空子的人。折氏的成功,不是靠反叛,而是靠平衡,靠脑子,这才是真本事。
永乐元年,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宽厚的鬼头刀从年迈的刘母脖颈划落时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