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乾隆问刘墉:“朕34岁,属马,刘爱卿,你呢?”刘墉说:“臣也34岁,属驴。”乾隆一脸迷惑:“咱俩同岁,为何朕属马,你属驴?”刘墉的一番话,逗得乾隆哈哈大笑。 要说乾隆皇帝身边的大臣谁最特别,刘墉算一个。 他出身可不一般,山东诸城老刘家,在当年是响当当的门户。 他爹刘统勋,是乾隆爷最倚重的军机大臣,还被皇帝夸是真正的宰相。 在这样的家里长大,刘墉从小就机灵,会看人脸色,懂得抓住机会。 再加上家里舍得花钱请先生,他自己也开窍,书读得好,打小就显露出能耐,周围人都觉得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做大事。 靠着父亲的面子和自己的本事,他在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作为恩荫举人进了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最终考中了进士。 这便是他当官的开端。 他的起点就比别人高,先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很快就升任了侍讲。 乾隆看他爹的面子,加上刘墉本人确实忠心耿耿,才学又高,慢慢就特别喜欢他。 刘墉这人有学问,有胆识,敢跟皇帝说真话,好几次帮乾隆解决了扎手的麻烦事,平常给皇帝讲经论道也是一把好手。 相处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一般的君臣亲近得多,倒像是能掏心窝子的朋友。 每当刘墉要外放去当考官或者去地方当学政,乾隆常常写诗送别。 宫里头的人都知道,皇帝对这个臣子很不一般。 后世老百姓传的刘墉斗和珅的故事,大多只是戏文里的编排。 像那个有名的“属驴”典故,就出自京剧《君臣斗》。 故事里讲到有这么一回,乾隆、和珅带着刘墉去爬山。 刘墉有点驼背,爬起山来特别费劲,气喘吁吁地落在最后。 好容易赶上时,他那样子惹得乾隆跟和珅直乐。 乾隆口快,指着他就笑说:“罗锅!罗锅!你真是个刘罗锅啊!”边上的和珅也跟着乐。 哪知刘墉不恼,反而笑着作揖道谢:“谢皇上恩典!” 乾隆懵了,问你谢朕什么? 刘墉笑眯眯地答: “皇上刚才金口玉言,封了我‘罗锅’三个字。按咱们大清的规定,多封一个字,每年能多得一万两俸禄。三个字,那就是三万两啊!” 乾隆听了哭笑不得,可皇帝说的话就是规矩,也只好认账。 和珅见刘墉占了大便宜,满心不爽,就撺掇乾隆再为难刘墉一次,把那损失的三万两银子找补回来。 乾隆自己也觉得有点亏,就同意了。 当刘墉又一次吃力地追上来时,乾隆就发问了:“刘罗锅,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刘墉老实回话:“微臣今年三十有四。” 乾隆假装惊讶:“哟,那咱俩同岁啊!”接着又问,“既然你也是三十四,朕属马,那你肯定也是属马的了。刘爱卿,你平常出门坐轿子,会骑马吗?” 刘墉刚要开口,瞥见旁边的和珅一脸期待他出错的样子,心里当时就咯噔一下。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明摆着是挖坑等着自己往里跳呢。 刘墉脑子转得飞快,很快有了主意,慢悠悠地回道:“启禀皇上,臣骑马不太行。另外,虽然臣跟您同岁,但臣不属马……” 乾隆来了兴趣,追问道:“哦?那你属啥?” 刘墉一脸诚恳地解释:“皇上您想啊,您英明神武,深谋远虑,身材挺拔如松,那是真正的千里良驹啊!微臣呢,脑筋笨,也没啥大志向,关键这背还弓着,怎么看都不像一匹马。我要是属啥,那顶多算是头……嗯,属驴吧!” 这话一出,把乾隆逗得哈哈大笑,之前那点不快烟消云散。 不仅没再提要银子的事,反而更加欣赏刘墉这急智和幽默。 和珅在一边气得干瞪眼,算是又栽了一回,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得说明白,这些有趣的事,大多是民间艺人加工出来的段子。 历史上,刘墉是康熙五十九年,也就是1720年出生。 乾隆皇帝是康熙五十年生人,1711年,比刘墉大了将近十岁。 而那个大贪官和珅,更是晚生后辈,他出生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刘墉小了整整三十岁,压根就不是一辈人。 所以,戏台上他们仨斗来斗去,不过是老百姓对清官能臣的一种想象和喜爱罢了。 刘墉的真本事,除了做官,还在写字上。 他对书法钻研得很深,字写得特别有味道,风格自成一家。 直到现在,还有人专门学他写字的路子。 前些年,故宫博物院办过一个叫“刘墉书法精品与碑帖特展”的展览,里头就摆着他的真迹。 这展览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跑去欣赏。 还有人把他的字印成了字帖,在书店里一直有卖。 虽然没几个清朝大臣能像他这样,被民间改编出那么多故事,还一直被人念叨。 信息来源: 《清史稿·刘统勋传、刘墉传》 《中华书法艺术发展史》 《中国通史》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