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叶剑英接见了回京的洪学智,闲聊时安慰道:你受了不少委屈 “1977年9月17日上午八点一刻,北京西郊机场,警卫员低声提醒:‘洪老,总参那边的车到了。’”简短一句,把洪学智从机舱的旋梯口拉回现实。回京的命令来得突然,可对这位在东北埋头干了十八年的上将来说,命运的急转弯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列车南下那次是在1960年。离开军队的前夜,他把行李尽数打包,只留一套旧军装穿在身上。吉林省农机厅厅长,这个陌生的头衔听着冷,可洪学智认准了一件事:岗位可以冷门,工作绝不能含糊。到了长春,他直接钻进县乡村,车间的油渍、锻锤的轰鸣、老师傅的土话,反倒让他找回打仗时的节奏——先摸清敌情,再碰硬骨头。 调研结束,他盯上了“小农具”这几个字。东北耕地辽阔,拖拉机尚稀,锄头镰刀却日用不缺。洪学智提议:“大农机够不着,就从小件配套抓起。”这听上去平常,却让当年不少干部挠头——缺资金、缺设备,还缺图纸。洪学智拍板:自找路子。很快,全省出现一批土办法改装的播种机、脱粒机,小农具产量翻番。老乡说:“那个穿军装的厅长,是真懂庄稼人急啥。” 1962年机构合并,他又被推到重工业厅。领域更杂、摊子更大,他没换打法,还是“跑起来”。四平农机厂的厂房只比礼堂大一点,洪学智盯出门道:仿制苏联CKIIP-3收割机。审批、外调、拆解、制图,连轴转十个月,1964年4月,全国第一台国产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下线,取名“东风”。后来老职工回忆:“洪厅长往车旁一站,我们就知这事准成。” 时间一晃到1977年,长春街头喜庆游行。洪学智正挤在方阵里,省委组织部两名年轻人递上机票:“中央让您马上进京。”送别场面不算隆重,却透着久违的敬意。飞机降落的夜色里,北京城灯火跳跃,他的思绪却飘到朝鲜战场。那时,志愿军连赢三仗,战士靠炒面充饥。洪学智掰着手指头算营养、算运力,找到彭德怀:“光炒面不行,得把运输和防空一起抓。”彭德怀沉吟片刻,弹了烟灰:“老洪,你去盯后勤。”结果,全线补给稳住,美军情报里专门记下“洪学智的运输迷宫”。 飞机落地的第三天,叶剑英到京西宾馆看望。“气色不错呀。”叶帅打量他一番,随口一句:“这几年你受的委屈不小。”洪学智笑笑:“组织信得过,我就不怕。”闲谈不多,话锋很快转到正事:军委准备让他回到后勤序列。叶帅交代:“摊子大,你得先捋人心。”洪学智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翌晨,他去见罗瑞卿。罗瑞卿一句:“邓副主席说‘洪学智,我有大用’。”这话听着轻,可分量沉。国防工办亟须整顿,产品质量年年被点名。洪学智上任十一天,甩出厚厚一份质量整顿报告:问题数据、整改节点、追责办法,条条挂钩。他没坐等批示,直接南下数省,盯试验线、看废品堆。厂长们嘀咕:“这位主任连夜查账,比审计还细。” 三个月后,多型号军品合格率直线抬头,华国锋圈批“成效显著”。 1980年1月,新的任命下达:总后勤部部长。国防工办的同事拉着他合影,含着不舍。洪学智却说:“后勤是我老本行,回去继续操这份心,值。” 部长任上,他把在地方练就的抓质量、跑现场那一套照搬过来,先把仓储和采购分离,再推滚动清查。老机杼,新思路,让库存盘活,也让前线部队吃下“供应不断”的定心丸。 邓小平后来评价他:“洪学智这人,脑子一直是冷的,心却是热的。”短短一句,道出洪学智行事的底色:清醒、务实、不计个人得失。他自己则概括得更简单:“打仗要拼命,干活也得拼命;给我什么位置,我就在哪儿把活干扎实。”对于一位久经风雨的上将,这大概就是全部的骄傲。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