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冬,辽宁本溪的雪花纷飞,天空灰蒙蒙的。部队驻地的战士们还在紧张地备战准备着过年期间的防守任务,这时,突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营地的大门口。 那是一位年约七旬的老人,穿着毛绒帽和寒冷刺骨的外套,脸色冻得通红。尽管天气严寒,老人步履蹒跚,但他依然坚定地朝着部队走去。 不久,老人突然倒在了雪地里。幸运的是,一辆军车恰好经过,及时发现了老人,急忙将他带回部队。 在营房里,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照顾老人,发现他已经昏迷过去。等他醒来时,首先说的却是:“我要见部队的首长。” 战士们感到疑惑,这位陌生的老人是谁?为何如此急于见首长?然而,他们并未阻止,而是安排了首长前来。 当部队的首长赶到时,老人已经勉强坐起身来。他奋力站起,虽然动作迟缓,但依然站得笔直,朝首长敬了一个军礼。老人语气坚定地说道:“报告首长,任务已经完成,请指示。” 首长愣住了,完全没想到会遇到这样一位老人。困惑的他问道:“你说的任务是什么?你是谁?”老人低下头,缓缓讲述起了过去的故事。 老人名叫常孟兰,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48年,他在一次战斗中做出了至死方休的决定,誓言要保护大部队的撤退,哪怕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时,他的部队在敌人追击下处于生死关头。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撤退,常孟兰作为断后兵,带领几名战士迎击敌人,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敌我力量悬殊,常孟兰和战友们几乎只有十几人,而敌军人数远超他们。为了应对敌人的追击,常孟兰灵机一动,决定利用地形和分散火力来迷惑敌人。 他将战士们分为几个小组,通过机枪和手榴弹的猛烈火力,制造出多个方向的假象,使敌人一时无法判断我方的真实位置。 敌人被误导后,派出少量兵力前来试探。而常孟兰和他的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展开反击,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对生死的视若无睹,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敌人逐渐意识到自己中了计,于是调集了大量兵力再次向常孟兰一行人发起猛烈攻击。 面对敌军的增援,常孟兰并没有选择撤退。他知道,自己和战士们的任务就是为大部队争取时间,必须坚守到底。 即便知道敌人的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和战友们拼命抵抗,直到最后剩下的战士几乎都已倒下。常孟兰孤身一人,奋力突围,最终成功脱险。 然而,当他回头时,却发现大部队早已远去。他依然没有听到撤退的号角声,那个曾经向他叮嘱过的号角声依旧没有响起。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是否由于战斗太过激烈,自己错过了那个信号?还是部队发生了什么意外,导致号角始终没有吹响? 常孟兰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不解的谜团。多年来,他一直在打听当年部队的下落,想要找到那个曾经指挥他作战的连长,回去复命,看看是否真如他所想,撤退的号角并未响起。 经过多年艰难的寻找,常孟兰终于找到了这支部队的后继者。经过多次曲折的沟通和调查,确认了他所讲的经历完全属实。 无论是当年的战斗细节,还是他如何带领战士顽强抵抗敌人,都得到了证实。唯一让人遗憾的是,连长的下落至今没有音信,他仍然没能找到那位曾经在战斗中与他并肩作战的指挥官。 常孟兰带着满腔的情感,向新一任的首长和战士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在部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战士们听着老人的讲述,感受到了那份曾经的决绝与坚毅。 不久后,常孟兰的事迹成为了电影《集结号》的灵感来源,电影将这段英雄的历史搬上了银幕。常孟兰的英勇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态度也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尽管常孟兰已经年老,但他当年为了大部队断后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无数人。他的故事被传颂了几十年,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传奇。尽管最终他没能找到连长,但他无怨无悔,他坚信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岁月流逝,常孟兰的名字可能已经被时间掩埋,但那段历史,那份英雄气概,却会永远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永恒的力量。
1996年冬,辽宁本溪的雪花纷飞,天空灰蒙蒙的。部队驻地的战士们还在紧张地备战准
十七仔
2025-07-11 23:39:26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