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吉林农机厅厅长洪学智刚下班,就被邻居告知:“洪厅长,这几天一直有人过来,隔墙偷偷薅你家的榆钱,你可要小心了。”洪厅长听后,立即打开大门,嘱咐夫人:“请老百姓进家里来采榆钱。” 洪学智这人,真不是一般人。他是吉林农机厅的厅长,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日子可不好过。那时候物资匮乏,家家户户都紧巴巴的,榆钱这东西虽说不算啥稀罕物,但春天能拿来充饥,蒸一蒸、炒一炒,就是一顿饭。老百姓日子苦,看见院子里有榆树,难免动心思,隔着墙偷偷摘点,能怪谁呢?可洪学智不这么看,他压根没把这当回事儿,反倒觉得乡亲们需要,就大大方方敞开门。 这事儿搁在当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要知道,60年代那环境,干部多少有点架子,家里的东西看得比啥都重。可洪学智不一样,他当官不是为了摆谱,而是真心想着老百姓。他自己日子也不宽裕,家里也没啥余粮,但就这点榆钱,他觉得能帮人一把就值了。这不是装大方,是真性情。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几棵树的榆钱吗,至于这么夸?但那年头,一把榆钱可能是某个孩子的一顿饭,洪学智明白这个理儿。 再说,他这人本身就接地气。洪学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他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聊得开,也听得进。邻居跑来跟他“告状”,他没觉得这是啥丢脸的事儿,反而觉得这是乡亲们把他当自家人,才会实话实说。他这一开门,不光是给榆钱,更是给了大家一份信任。那时候社会风气还不像现在这么复杂,他这举动也没人觉得是作秀,就是实打实的为人。 洪学智这么做,跟他的经历也有关系。他是老革命出身,参加过长征,吃过苦,知道老百姓的难处。60年代吉林那地方,农村多,农民日子紧,他当农机厅长,天天琢磨的是咋让农业生产搞上去,咋让乡亲们少饿肚子。他心里装着这些大事,小小榆钱算啥?他不是不知道有人偷摘,而是压根没往心里去。比起计较这点东西,他更愿意让大家感受到一份温暖。 这事儿传开来,乡亲们都挺感动。有人可能会问,那他就不怕别人得寸进尺?其实那年代的人也没那么坏心思,大伙儿知道洪厅长好心,也不会真把人家院子薅秃了。洪学智这一招,不光解了邻里之间的疙瘩,还拉近了跟老百姓的距离。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当官的不是来压人一头的,而是来帮人的。 再往深里说,这事儿还反映了那时候的一种精神。60年代物资少,可人跟人之间多的是互相帮衬。洪学智这举动,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种小事儿,透着一股人情味儿。他没把自个儿当外人,也没把乡亲们当外人,大家伙儿就这么你来我往地过日子。现在想想,那种纯朴的劲儿还挺让人怀念。 洪学智这人品,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他干工作踏实,为人厚道,吉林农机厅那几年,能在农业机械化上有点起色,跟他这股实干劲儿分不开。他不是光会说漂亮话的官儿,他干的事儿都落到了实处。榆钱这事儿只是个小缩影,他平时待人处事也是这路子——不端着、不计较,心里有老百姓。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个小故事吗,至于拔这么高?可话又说回来,大人物不就体现在这些小地方吗?洪学智没干啥惊世骇俗的事儿,但他这点豁达和善良,搁在哪个年代都不过时。那时候物资紧,谁家多一口吃的都不容易,他却愿意跟大家分,这不就是为民情怀吗?不是啥高大上的口号,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的一件事儿。 这故事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洪学智没把这当啥大事儿,可传到后头,却成了他口碑里的一笔。老百姓记住了,不是因为他官有多大,而是因为他心够大。他这辈子干的事儿多了去了,榆钱这点小插曲不过是冰山一角,可就是这点小事儿,让人觉得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书里那种冷冰冰的“模范”。 再说说那榆钱吧,其实也没多少人真跑去他家采,关键是这态度。洪学智开了门,就是开了心,告诉大家别拘着,有啥需要尽管说。他这人没啥官架子,家里也没啥值钱玩意儿,榆钱能给人填肚子,他乐意得很。这事儿搁现在看,可能有人觉得不现实,可那年代就是这么过来的,大家伙儿互相帮一把,日子才能熬过去。 洪学智这举动,也不是啥深谋远虑,就是本能。他当官时间长了,但没被官场那套东西磨掉人性。他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大事,啥是小事,榆钱这点“小偷小摸”,在他眼里压根不算啥。他更在乎的是,乡亲们能不能过好点。这份心,才是他最值钱的地方。 后来,这事儿在当地传了好一阵子,有人拿它当笑话讲,有人拿它当榜样学。不管咋说,洪学智这名字,在吉林那片地儿,多少带点暖乎劲儿。他不是啥完美无缺的人,但这份真诚,谁都看得见。他用榆钱这点小事儿,干出了一件大情怀的事儿。
“太没良心了!”甘肃,男子带女友出去玩出车祸,导致女友截瘫,一开始他承诺会承担所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