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最后一位中共特工史与为:1949年赴台潜伏保密局,1971年牺牲 史与为这个

原上花绽放 2025-07-11 21:37:23

军统最后一位中共特工史与为:1949年赴台潜伏保密局,1971年牺牲 史与为这个名字,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过。他没有留下传奇回忆录,也没在回忆文章里高谈阔论自己如何出生入死。他的一生基本沉在历史的夹缝里,但当你真的了解他,会忍不住肃然起敬。 他1922年出生在江苏东台栟茶镇,一个有钱人家,标准的大少爷。但不同于很多养尊处优的富家子,他很早就清楚这个国家正在风雨中摇晃。抗战爆发时,他家是少有的愿意出钱出力的地主家庭。他父亲捐粮捐银,是当地出了名的“有觉悟的士绅”。 1940年,新四军一师进驻苏北,粟裕将军就把司令部设在他们家。粟裕那年34岁,史与为才18岁,但两人交情不浅。粟裕喜欢和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聊天,还当众夸他将来一定有出息,甚至劝他参军。 但家里人死活不让。五个女儿才盼来这么一个儿子,史爸说什么都不肯把他送去战场。史与为也没硬来,他转了个方向,进了栟茶文工队,干起宣传工作。不久,他通过姐夫赵鹏山的介绍入了党。 说实话,他这个人,是从小就具备“干地下工作”的潜质——心细、稳、话不多,而且眼光长远。 党组织安排他去震旦大学(当时很难考,还是法天主教会创办的)搞学生工作。他是那种进可当教授,退可当特工的人才。后来,他到了上海守群中学教书,表面看是老师,其实在做地下工作。 然后是1949年。 这一年,解放军进了上海。大势已定。史与为没有选择在光明下继续当老师,而是带着妻子,从舟山登上军舰去了台湾,开始一段真正的“隐形人生”。 你没听错,他是坐军舰过去的。不是偷渡,也不是渗透,而是正儿八经以“撤退人员”的身份登船。他能这么顺利,是有人安排、有人引荐。但这些具体是谁,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公开,算是历史的一个黑洞。 到了台湾,他化名“史与为”,以江苏籍背景和原本地主家庭出身,进入了军统的后身——保密局(后来又叫调查局)。这个保密局就是“军统”的延续,内部残酷复杂,基本是共产党最警惕的机构之一。 史与为的身份,从那一刻起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成了“保密局的优秀干部”,还是“后起之秀”。甚至有人觉得,如果他没出事,说不定能做到处长以上的位置。 但真实的他,在暗中做的,是拯救同志的事。 1954年,苏来宾——一名在基隆工作的地下党员,被叛徒出卖。案件到了史与为手上,他第一时间判断这是自己人。他没有硬救,也不可能明着救,而是从办案角度“找出”一些疑点,提出不应判死刑,应当“感化教育”。这才让苏来宾从必死变成判十二年。 只不过苏来宾不知道有人在掩护自己,坚持不写“自新声明”。他把这当作是最后的斗争,宁死不屈。国民党恼羞成怒,重新判了死刑,枪决。 这是史与为第一次尝试“保人”,没成功。 第二次是在1958年,郭子猷——也是史与为的上线、朋友、老同志——被抓了。这一次,史与为已经做到副处级,有了一点实权。他悄悄疏通,把案件定性从“通共”变成“误会”,终于保住了郭子猷一条命。 郭子猷被放出来以后,没有退党,也没逃走,一直在台湾坚持联络工作。后来也因为身份暴露,一起牺牲。 史与为的命运转折点在1960年代末。 一个人,叫林希鹏,原本是共产党派去台湾的情报员,1950年就被捕了。但这人几个月就变节,写了“自新声明”,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反间谍部门的骨干,还专门负责审查潜伏人员的背景。 这人查来查去,突然对史与为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史与为改过名,抗战时期曾与新四军接触紧密。他马上上报,调查局开始秘密排查,结果顺藤摸瓜,发现一共七人全是东台老乡,而且都有类似背景。 这七人里,包括史与为、郭子猷、蔡竹安、蔡文仲、张芫芬、徐紫亭、郭子渊。全是同乡、同党、同战线。 1967年,他们被捕。 当时国民党还试图“策反”他们,认为这些人在台湾生活多年,多少会动摇。但事实完全相反,七个人没有一个人松口,反倒冷眼看着敌人的花言巧语。 他们连夜写家书,给组织、给家人,说自己问心无愧。 国民党气急败坏,最后在1971年2月12日,处决了这七人。 没审判公示、没有公开处决。一切都悄悄进行,他们的死讯,家人几十年都不知道。江苏老家的亲人,只以为他们失联了。一直到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碑”揭幕,才在上面看到史与为的名字。 这,已经是他们牺牲后的第42年。 史与为不是电视剧里的余则成,他是真实存在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写在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档案里——只是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去翻。 今天我们再谈“信仰”、“理想”、“隐蔽战线”,常常感觉这些词很遥远。但史与为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那些词,从来不空洞。他们用沉默的方式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声才选择坚持。 他们只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然后就一直去做了。 哪怕结局,是一片沉默。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