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突然颤抖着跑出了手术室,而手术台上的女孩生命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的手术室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酒精和消毒水的味道,19岁的李娜正躺在手术台上,全身麻醉已经生效,手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是一场极为复杂的心脏手术,她的三根主动脉血管已经有超过九成被堵塞,随时可能完全闭合。 对医生而言,这是一次争分夺秒的挑战,对患者而言,这是生死的博弈,而就在这最紧要的关头,主刀医生葛均波,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面色痛苦地跑出了手术室。 谁也没想到,经验丰富、技术顶尖的葛均波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离开手术台,事实上,此前的几个小时里,他刚刚完成了一台长达四小时的急诊心梗手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便投入到了李娜的这场手术中。 手术进行到第五个小时,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再加上身体疲惫,突如其来的剧烈手部抽筋,让他再也无法控制那只精细操作的手,他手中的导丝随之掉落在金属托盘上,发出一声清脆而令人紧张的响动,旁边的助手立刻顶上,维持住了术中节奏。 这台手术所面临的困难远不止抽筋这么简单,李娜的病情极为罕见且凶险,动脉炎造成的血管狭窄,几乎堵死了心脏的主要供血通道,此前她和父母已经辗转多地求医,却始终得不到明确的治疗方案,直到找到了葛均波。 作为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并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亲自查阅资料,检查影像,并制定了精确到毫米级的导管介入手术计划,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挑战,更是一条年轻生命的最后机会。 进入手术室那一刻起,葛均波就进入了全神贯注的状态,他需要将极细的导丝通过患者极度狭窄的血管通路,逐步疏通堵塞区域,一步错,就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血流阻断。 但身体的极限总是有底线的,剧烈的肌肉痉挛几乎让他失去了对手的控制,他没有犹豫,第一时间离开手术室,努力恢复功能。 短短几分钟的调整,对手术团队来说却如同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术中麻醉的窗口正在紧缩,每多耽搁一秒钟,对患者而言都是危险倍增。 手部恢复后,他立即返回手术室,重新洗手消毒,迅速接管手术,没有过多言语,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重新拿起导丝,继续未完成的精密操作,在此前的几个小时中,他已经尝试了多种进入路径,却始终受阻。 此刻他再次集中全部精力,小心翼翼地在极为狭窄的血管壁之间推进,每一次穿刺、引导、扩张都步步为营,稍有差池就可能功亏一篑,直到第六次尝试,他终于找到最适合的通路,顺利完成了血管的疏通工作。 手术进行了近六个小时,直到最后一刻,灯光从手术室熄灭时,外面等候的家属才听到好消息,李娜被成功救下,短暂恢复后就可以自主活动,那一天,她的生命从悬崖边缘被拉了回来。 而在众多围观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海内外专家眼中,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医学实践,更是中国心血管介入技术自信的一次展现。 葛均波的这只手曾在他年少时因摔伤几乎留下终生残疾,是后来一位老中医才将其正骨复原,这段经历让他早早立志从医,几十年来,他不仅在学术上建树颇丰,更在临床第一线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 他曾带领团队研发国产心脏支架,降低成本至原来的四分之一,让普通家庭也用得起,他也将个人科研奖励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的持续推进,他不曾忘记贫困出身的艰辛,也不曾忘记医生的责任与边界。 那一次短暂的奔跑,也许在外人看来充满争议,但正是这份对手术节奏的把控、对病人安全的负责、对团队协作的信任,才确保了手术的最终成功,这不是逃避,而是一次极为清醒、理性且及时的自我调整,在生命攸关之际,这样的举动更显沉稳与担当。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科技奖|从救人到救无数人“上海市科技功臣”葛均波院士的医者仁心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
猫猫背九九
2025-07-11 20:3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