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22岁战士陈洪远,迷路闯进了一个山洞中,他摸黑走进去之后,发现里面竟然有女人,陈洪远当即掏出一枚手榴弹,没想到刚举起来,就有一个黑影吐着长舌头朝他扑过来! 1984年4月28日凌晨,老山战场的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炮火的轰鸣撕裂了西南边陲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火药与泥土的刺鼻气味。22岁的解放军战士陈洪远匍匐在藤蔓密布的丛林中,汗水混着泥泞滑过脸颊。 他本是118团1连4班的班长,带领尖刀班执行敌后穿插任务,却不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炮击让他与战友失散。跌落山崖后,他强忍着擦伤的剧痛,摸索着前行,却意外听见不远处传来“嗒嗒”的电报声和低语。 他屏息凝神,绕过一个弯道,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被人工挖开的宽敞洞室出现在他面前,里面摆放着电台,几名越军正在低声交谈。他迅速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连级指挥所!“既然来了,总得干点大事!”他咬紧牙关,从腰间掏出两枚手榴弹,用力掷出。轰隆两声巨响,电报室瞬间陷入火海,三名越军当场毙命。陈洪远冲进去,割断电缆,砸毁电台,还顺手将一本密码本塞进背包。 爆炸声惊动了附近越军,喊杀声和脚步声从四面八方涌来。陈洪远迅速藏身于洞内一处拐角,屏住呼吸。黑暗中,一只军犬突然咆哮着扑来,猩红的舌头在月光下闪着诡异的光芒。陈洪远反应极快,一个侧身躲过撕咬,反手两枪击毙军犬。然而,枪声暴露了他的位置。越军迅速围拢,子弹如雨点般打在洞壁上,石屑四溅。陈洪远冷静应对,凭借地形优势,逐一击毙冲进来的四名越军。但敌人越来越多,他意识到,硬拼绝非上策。 就在此时,一枚越军手榴弹滚到他脚边。陈洪远眼疾手快,将其踢回洞外,爆炸的冲击波震得他耳鸣不止。他迅速转移,贴着墙根潜行,却不慎踩中一块松动的石板,身体失衡摔倒。就在这一刹那,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盔飞过,击中左眼眉骨。鲜血瞬间模糊了他的视线,剧痛让他几乎昏厥。他咬紧牙关,用衣袖抹去血污,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潜行。洞外的越军以为他已毙命,放松了警惕,这给了他喘息的机会。 陈洪远强忍剧痛,拖着伤躯在密林中穿行。他知道,活下去才能将情报带回部队。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与三名同样失散的伤员相遇,四人相互搀扶,靠着仅剩的干粮和溪水支撑。期间,他左眼的伤势恶化,视线几乎全无,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第四天清晨,熟悉的喊声传来:“陈洪远!你在哪儿?”那是118团副团长向昆山和营长刘年光的声音!陈洪远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回应,终于被战友救回。 事后,部队根据陈洪远的描述,派人核查现场,证实他单枪匹马击毙16名越军,摧毁一个连级指挥所,缴获电台和密码本。他的英勇事迹震动全军,中央军委授予他“孤胆英雄”称号,并荣立一等功。1985年,他在上海接受眼底修复手术,虽失去左眼,但乐观的他笑称自己“一目了然”。战后,他加入“老山英模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激励无数青年投身军旅。 老山的夜晚,雾气如鬼魅般缭绕,炮火的余烬映红了半边天。陈洪远每迈出一步,都像是与死神擦肩。他心中的信念却如磐石般坚定: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祖国而战。战壕里的潮湿、血腥味、军犬的低吼、子弹的呼啸,构成了他孤胆奋战的背景音。而那本被他揣在怀中的密码本,不仅是战利品,更是他对战友、对祖国的一份承诺。 根据网络资料核查,陈洪远的事迹在老山战役中并非孤例。同期,岩龙(毙敌56人)、袁焕高(毙敌10人)等也获“孤胆英雄”称号,彰显了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勇无畏。老山战役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重要篇章,1979年至1989年间,中越边境冲突持续不断,解放军以收复老山、者阴山为目标,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仅老山战役期间,解放军伤亡数千人,而越军损失更为惨重。陈洪远的行动,直接削弱了越军指挥体系,为我军后续进攻提供了关键情报。此外,他的故事被改编为小说《孤胆狙击》,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 陈洪远的英雄事迹不仅是个体勇气的体现,更折射出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英雄崇拜深入人心,他的故事通过巡回报告传遍全国,收到的数万封书信见证了其影响力。如今,退役后的陈洪远定居北京,致力于为老战友奔走呼吁,展现了英雄的责任与担当。 硝烟散尽,老山的风仍在低语。陈洪远拖着伤躯走出密林的那一刻,带回的不只是情报,还有中国军人的不屈魂魄。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征途。
1984年4月,那场收复老山的战斗惨烈至极。照片里,牺牲的几十名烈士遗体整齐排列
【51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