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宽厚的鬼头刀从年迈的刘母脖颈划落时。孙儿刘超不由得咬牙切齿,愤怒到极点,他一怒之下,竟挣开了捆绑在双腕上的绳索,从刽子手手中夺过鬼头刀,像发了疯的地狱恶魔,一连斩杀了十几名官兵。 建文帝削藩,把朱棣逼得没退路,才有了后来靖难之役这场内战。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其实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夺位。他兵发北平,四年打下来,终于杀进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死了,有说当了和尚,这事儿一直是个谜。 但这场胜利,远没那么风光。朱棣坐稳皇位后,为了清除反对势力,搞了不少大清洗。凡是建文旧臣,哪怕沾了一点边,轻则贬谪,重则满门抄斩,手段之残酷,明史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最狠的,就是“瓜蔓抄”——只要牵连上一个人,就像藤蔓一样,把所有亲戚、朋友、学生都一并处理。 刘固一家,就是这么被卷进去的。 刘固是个有声望的文官,在山东青州做教谕,品级不高,但口碑极好。建文元年,他因老母年迈,上书请求辞官。御史大夫景清知道这事后,还专门写信劝他来南京任职。这个“景清”,你可能听说过,是建文帝身边最坚定的忠臣之一,后来因刺杀朱棣失败,被凌迟三千刀,尸骨无存,连带家族全部诛灭。 问题就出在这封信上。 景清和刘固并非至交,甚至说不上有太深交情,写信也只是出于礼数和对人才的重视。但到了朱棣眼里,这就是“景清党羽”,结果刘固一家三代,全部列入诛杀名单。 这时已经是永乐元年,朱棣刚刚称帝不久,正是立威的时候。刘固母亲袁氏已是耄耋老人,刘固本人也年过中年,而他的儿子刘超,才十五岁。 十五岁,现在不过初三高一的年纪。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十五岁已能娶妻生子、上阵杀敌。刘超自小体格健壮,有膂力,又学过拳脚兵器,不是个甘于受死的孩子。 行刑当天,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没人替他们申冤。说句实话,那时候谁敢说话?景清一门全灭,就因为一封信,谁还敢替刘固辩护?更何况,他的罪名不是“谋逆”,就是“通敌”,皇帝定了,没人能改。 当刽子手的鬼头刀落在刘超祖母脖颈时,这个少年终于崩溃了。他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一声长啸之后,居然生生挣断了绑在手腕上的绳索。你没听错,是真挣断,不是什么天雷劈断,也不是鬼神相助。他年少气盛、满腔怒火,那一刻,是血性使他超越了常人。 刘超冲上去,抢过刽子手手中的鬼头刀。周围是几十名兵丁,有的还没反应过来,刘超已经砍翻了第一个人。没有章法,也没有战术,就是一腔怒火。他像疯了一样,不分敌我地冲杀,连杀十几人,有刽子手,也有监斩官。 史书上记载,他“夺刀连杀十余人”,这不是传说,而是《明史·景清传》里记下的真实记载。能让《明史》写进这样的细节,说明当时这事确实轰动朝野。消息传到宫中,朱棣听后勃然大怒。当时他刚称帝,正要杀鸡儆猴立威,结果却出了这么个意外,还死了这么多人。 朱棣下令“诏磔之”。“磔”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也就是凌迟,慢慢把一个人割成碎块,直到他死,甚至要割上几千刀。 刘超的命运,从他夺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死了,死得惨烈。但他的名字,从此也留在了历史上。 其实,我们回头看,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冤。 刘固是清官,母老告退,本是合情合理。景清写信,是礼节使然,没有任何谋反意图。而刘超,只是个少年,什么都没做。却因为“瓜蔓抄”的牵连,被全家抄斩,哪怕是冷静下来的人,也会觉得不公。 朱棣后来反思这件事,他不是立刻就悔过的。但刘超的反抗,显然让他感到震撼。《明实录》记载,朱棣后来渐渐取消了“瓜蔓抄”的做法。虽然依然铁血,但至少明白了,一个政权不能一直靠屠杀来维稳。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灭亡后,南明弘光皇帝为建文旧臣平反,追谥“逊国文臣”七十五人,其中就有刘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那个冤死家族最起码的交代。 刘超一家的遭遇,不只是一个历史故事。它揭示的是权力失控时的冷血和荒唐,揭示的是一个少年在绝境中的不甘和爆发,也提醒我们:历史上的忠奸黑白,有时只看权力的立场,而非事情本身。 今天读这段历史,我心里有点复杂。一方面佩服刘超的胆魄和骨气,另一方面也为那个时代的沉默和无奈感到悲凉。从政治斗争中诞生的暴力,从来不会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安稳。它只会让忠臣冤死、热血白流。 刘超的血,染红了那个冬日的刑场,也唤醒了后人对“法外诛杀”的反思。
永乐元年,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宽厚的鬼头刀从年迈的刘母脖颈划落时
周平聊历史
2025-07-11 19:38:21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