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可能投靠东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预感到美西方大势已去,建议提早准备加入东方阵

经略简料 2025-07-11 18:53:56

以色列可能投靠东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预感到美西方大势已去,建议提早准备加入东方阵营。 在中东这盘棋上,以色列与美西方的捆绑向来是人尽皆知的定局。 而一股微妙的暗流却在涌动,预示着一场战略转向。 这个长期依赖美西方的国家,有朝一日会主动望向东方,甚至考虑加入其阵营吗?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部分以色列精英看来,美西方大势已去并非危言耸听,他们正建议国家“提前准备”。 究竟是什么样的变局,让这个“铁杆盟友”的心思活络起来了? 这股思潮的源头,是传统联盟内部日益清晰的裂痕。 早在2022年,美国就以“安全风险”为由,一纸禁令叫停了以色列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尖端科技领域的合作。 这道禁令划开了所谓“盟友”关系的底色——在核心利益面前,亲密无间也得让路。 更让以色列警惕的是,美西方近年的战略收缩,尤其是在中东加速撤军,对区域盟友的承诺也愈发模糊,这一切都在蚕食着传统伙伴的信任。 这样的信任危机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以色列自身,早已不再是那个对美国唯命是从的小兄弟了。 谁都记得,2022年时任总理拉皮德顶住拜登的压力,展现了不小的“硬气”。 到了2024年,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更是被普遍看作是对西方盟友的一种敲打。 更深层次的冲突,是因为双方的核心利益不同。 有以色列智库的报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深陷乌克兰战事,对中东事务已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 报告虽未点名,却巧妙地提及中国如何促成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赞扬其“不用武力强压”却能“盘活不可能的局”,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这无疑给以色列的战略家们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或许,答案在东方。 这种分歧在2025年6月的一场风波中暴露无遗。 当时以色列轰炸了伊朗核设施,中方立即表态“反对侵犯主权”,而美方则高喊“全力支持以色列自卫”。 谁知口头支持之后,美国国会却卡住了一项关键军援,这戏剧性的一幕,再好不过地印证了两国在核心诉求上的巨大差异。 也正因如此,一些以色列精英开始焦虑:万一哪天美国自顾不暇,或者美西方真的撑不住了,以色列该怎么办?这种焦急,让它有了一种紧迫感。 面对旧联盟的不确定性,东方世界的崛起自然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东方阵营表现出的稳定合作意愿,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这对以色列这样一个能源靠进口、科技要出口的国家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一边是亟需稳定的能源供应,另一边是渴望广阔的海外市场。 智库甚至大胆预测,若能与东方深化合作,以色列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有望在五年内提升三成。 此外相较于西方对技术合作的重重设限,东方伙伴那种“技术落地而非限制”的实用主义态度,也让以色列企业看到了全新的机会。 就像以色列学者指出的:“谁会孤注一掷?”多元化布局,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在这种务实考量下,以色列开始了一种“梯度接近”的策略。 在经济和能源领域,他们的动作颇有深意。地中海发现的大型天然气田,正积极寻找东方市场的长期买家。 去年底签署的一份液化天然气供应备忘录,就打破了过去仅依赖欧洲的单一格局,被视为摆脱对美西方经济体系依赖的实质性一步。 今年以色列商会代表团访问亚洲东方国家的时长,比往年增加了四成,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涵盖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意图明显。 科技合作上的转向,则更为微妙。在AI和量子计算上被美国堵了路之后,以色列顶尖企业迅速掉头,将研发重心转向东方国家的应用市场。 目前以色列在农业科技、医疗设备等领域与东方国家的联合研发项目已增至23个,是三年前的两倍。 即使在最敏感的外交与安全关系上,以色列也展现出谨慎的平衡艺术。 他们一边维持着与美国的传统军售关系,一边悄悄提升了向东方国家出口防御性装备的占比,从过去的5%提升至12%。 这种渐进式调整,既避免了与华盛顿直接翻脸,又为未来留下了足够的战略空间。 我们可以回想起,赫尔佐格总统在2023年一月向中国新大使递交国书时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是以色列的一个关键伙伴。 而在近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以色列代表也一改过去偏于观望的态度,主动与多个东方国家达成环保技术合作,这些都是清晰的信号。 当然这种转变挑战重重。以色列与美西方的军事同盟根深蒂固,安全上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撼动,军火大头还得看美国脸色。 同时它在加沙地区的军事行动和几乎一边倒的国际批评,也让自身承受着巨大压力。 不过正是在这种重压之下,部分以色列精英反而看得更清楚,他们意识到,国家不能再“一条道走到黑”了。 毕竟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还是要看利益的。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美西方的光环逐渐褪去,以色列的选择,可能远比外界想象的要灵活得多。现在每一步看似微小的调整,都在为未来的大变局积累筹码。

0 阅读:7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