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奏上朝廷:“新疆不要了,对我国没什么影响,反正国土面积这么大。” "新疆那片不毛之地,弃之何妨?"1875年的紫禁城,乾清宫内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李鸿章,这位权倾朝野的北洋大臣,正陈述着一个惊世骇俗的主张。话音未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提议,实际上是一枚投向晚清政坛的重磅飞弹。彼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东南沿海,日本军舰正在台湾海峡游弋;西北边陲,阿古柏的铁骑在新疆肆意横行;更可怕的是,北极熊沙俄已经悄悄将伊犁收入囊中。 国库?那简直是个笑话,五百万两白银的库存,还不够给北洋水师添置几门新式火炮。 李鸿章继续着他的"精打细算":"新疆驻军每年耗费三百万两饷银,而赋税收入不足十分之一。与其往这个无底洞里扔银子,不如......"他的话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打断。众人回头,只见左宗棠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涨得通红。 "李中堂好大的口气!"左宗棠愤怒大喊,"166万平方公里国土,说不要就不要了?今日弃新疆,明日就能弃蒙古,后日是不是连京师也要拱手相让?"说着,他颤抖着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折。 这份奏折堪称晚清最震撼的战略分析。左宗棠用朱笔勾勒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景:失去新疆,沙俄的哥萨克骑兵将如入无人之境,蒙古沦陷后,八旗子弟的龙兴之地将沦为列强的跑马场。届时,北京城墙上插着的恐怕就不是龙旗了。 最震撼的是结尾那句:"臣愿抬棺西征,不破楼兰终不还!" 紫禁城的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三天。支持李鸿章的海防派和力挺左宗棠的塞防派吵得不可开交,连一向果决的慈禧太后也举棋不定。 直到某个深夜,当值的太监看见,慈安太后寝宫的灯一直亮到天明。据说她反复翻阅左宗棠的奏折,被那句"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深深触动。 1876年的春天,一支奇特的军队从肃州誓师出发。队伍最前方,六十四岁的左宗棠骑着战马,身后赫然跟着一口黑漆棺材。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晚清最悲壮的出征仪式。 战局的发展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顺利。1876年8月,乌鲁木齐光复;次年4月,达坂城大捷;到1878年初,除了沙俄占据的伊犁,新疆全境收复。 当捷报传回北京时,朝堂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曾经反对出兵的李鸿章,此刻正亲自为左宗棠筹措军饷。两位老臣相视一笑,所有的政见分歧都在国家利益面前烟消云散。 1881年,随着《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伊犁也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1875年那场辩论的价值愈发清晰。左宗棠不仅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更为中国守住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纵深。今天的新疆,不仅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 当我们坐着高铁穿越天山,看着万亩棉田翻滚银浪时,总会想起那位抬棺出征的老将军。他用一口棺材,给中华民族换来了永世基业。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国家民委|春风长度玉门关,只此青绿润天山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1875年,李鸿章奏上朝廷:“新疆不要了,对我国没什么影响,反正国土面积这么大。
南风意史册
2025-07-11 18:27: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