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儿童节那天,左权将军遗孤左太北,作为学生代表上前去给毛主席献花。毛主席一一询问孩子们的个人情况。问到左太北时:“你叫什么名字?”她答:“叫太北。”毛主席反问“太北,你为何叫太北?我倒是记得刘伯承的女儿叫华北。” "太北"这个名字,是彭德怀元帅起的,1940年左权的女儿降生在出生在太行山北麓的武乡八路军总部,当时彭德怀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说:"刘伯承师长的儿子叫太行,这女娃生在太北区,干脆就叫太北吧。" 朱德总司令更是亲自解下别人祝寿送的红绸寿幛,将这个小生命包裹起来,使她成为太行山区第一个"红色摇篮"中的婴儿。 仅仅两年后,战火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左权的生命,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五一大扫荡",左权将军为掩护战友们突围,在十字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当时的左太北尚未满两岁,连一声"爸爸"都未能喊出口,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她的母亲刘志兰强忍悲痛,带着年幼的太北奔赴延安。 失去父亲的左太北并非孤单无依,彭德怀元帅和夫人浦安修将她视如己出,在幼年时期,彭德怀常把她接到窑洞里,浦安修亲自给她洗澡、换尿布。 上学后,彭德怀给她腾出房间住,自己的侄女反而被安排去睡书房,每当太北贪玩熬夜看书,彭德怀总要敲门三下提醒她:"你爸爸打仗时还在写军事论文呢。" 1959年,左太北报考哈军工导弹系时,遇到了家庭背景审查的困难,陈赓大将得知后,怒不可遏地冲进政审处,拍桌子打电话给中央军委申请特批:"左权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在新生报到那天,陈赓院长亲手在左太北名字旁添了一行备注:"烈属,其父左权为全军楷模,"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左权将军的尊重,更是对其女儿的特别关爱。 从哈军工毕业后,左太北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先后在航天研究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工作,后来还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计划司副司长。 工作中,她展现出父亲般的果敢和坚毅,她为解决291厂供电问题,曾带领专家在山沟里住了半个月,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与父亲如出一辙。 1982年,对42岁的左太北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母亲刘志兰将珍藏多年的11封左权家书交给了她,第一次读到这些家书,左太北泪流满面。 在这些泛黄的纸页上,那个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将军,柔情尽显:"整整一年了,太北也1岁了,我真的想我们小天使了,她现在应该长得更强壮,更漂亮,更活泼了,应该能叫爸爸妈妈了,可惜天各一方,不能抱抱她。" 左太北说:"这是我第一次对父亲有了感性认识,原来的父亲就是一个英雄的形象,看了信以后我才觉得,我真是有个父亲,有一个那么爱我的父亲。" 2002年,她将这些家书整理出版,名为《左权将军家书》,让更多人看到英雄铁汉背后的柔情。 退休后的左太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的扶贫工作中,二十年间,她跑遍了太行山区三百多个村庄。 看到武乡县韩北乡的学校破败不堪,她四处奔走筹集资金重建,教室里至今仍挂着左权将军的画像,在她的公文包里,一边是父亲的照片,一边是扶贫项目书,完美诠释了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2005年,左太北带摄制组重访十字岭,执意要爬上父亲牺牲的山崖,当地村民送来煎饼给她充饥,她却将身上所有现金都掏给了当地小学校长,只为"给教室安块玻璃挡风"。 在她的人生中,左太北不仅是左权将军的女儿,也是彭德怀的掌上明珠,更是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建设者和太行山精神的传承人。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