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看着美军坦克天天搞破坏,王宗重实在气不过,就找到了连长,说:“连长,不能再忍了,把炸坦克的任务交给我!”
当时,在朝鲜战场,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美军靠着手里的先进武器,在阵地上横冲直撞,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王宗重所在的阵地,更是被美军坦克缠上了。这些铁家伙天天来捣乱,工事被碾坏,物资被炸毁,战士们早就憋着一肚子火。
王宗重找到连长,愤怒地说:"连长,实在忍不下去了!让我去炸掉它们,保证完成任务!"
连长看着他眼里的火,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行,这事就交给你!"
接受任务后,王宗重立刻投入到战斗准备中。 10 月 21 日傍晚,朝鲜新义州 3 号公路北边的阵地上,王宗重猫着腰钻进掩体。刚在泥地里爬过,炮衣上还挂着泥浆,他掏出抹布,一点点擦着 57 毫米无后坐力炮的瞄准镜。
远处又传来美军坦克的引擎声,轰隆隆的。这已经是第七天了,每天这个点,这些铁家伙准来放炮。
观察员小李压低声音喊:"排长,来了!"
王宗重把潜望镜调正了些,四辆 M4 谢尔曼坦克正沿着公路慢慢挪,履带碾过碎石子,哗啦哗啦的响听得一清二楚。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炮管上轻轻敲了敲。
王宗重对美军坦克的恨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积压了许久。 王宗重总想起刚入朝那一个月。美军的飞机天天在头顶盘旋,扔完炸弹就跑。202 团炮兵营刚到 3 号公路防线时,八门炮三天就被炸掉四门。
炊事班的老张,就是给前线送饭时被弹片击中的。那天的饭桶还滚在路边,饭菜混着血,看得人眼睛发疼。
"这些铁王八!" 王宗重一拳砸在沙袋上,掩体顶上的土哗哗往下掉。他是 67 军 201 师出了名的神炮手,哪受过这种气?
从那天起,每天傍晚他都带着观测员摸到前沿,拿指北针量方向,用测距仪算距离,把美军坦克的路线一笔一笔记下来。
王宗重在沙盘上划着线,叮嘱道:"它们每天五点从山后绕出来,沿着公路开到弯道就放炮。" ,"最前面那辆履带护板有个坑,上次咱们迫击炮蹭到一下,记准了。"
七天观察下来,规律摸得透透的:美军坦克放炮时排成一队,前后差五十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头车开炮时,后面的会停下来等,这正是下手的机会。
王宗重捏紧拳说:"只要打掉头车和尾车,中间两辆就是瓮里的鳖。"
摸清了美军坦克的规律,王宗重开始制定详细的伏击计划。 10 月 20 日深夜,王宗重带着五个战士摸到 3 号公路南边的涵洞。这里离坦克必经之路才 80 米,两边是陡山壁,藏在这里打伏击,再合适不过。
王宗重把两门无后坐力炮架在涵洞两侧,下令:"记住,等头车完全进来再打。二组盯着最后一辆,一组跟我打头车。"
从后半夜到凌晨三点,六个小时,战士们就泡在冰冷的泥水里。王宗重突然按住观察员:"别动,有人!"
手电筒的光扫过涵洞顶,脚步声越来越近。王宗重屏住气,直到声音走远,才敢喘口气。天快亮时动了动,军裤早就湿透了,冻得腿肚子直抽。
副班长老赵小声说"排长,要不撤吧?再等下去怕被发现。"
王宗重摇摇头:"再等等,今天它们肯定来。"
果然,下午四点五十,远处传来熟悉的引擎声。四辆坦克越来越近,王宗重手心全是汗。当第一辆坦克的履带碾过路边那块大石头时,他猛地喊:"开火!"
随着王宗重一声令下,伏击战正式打响。 第一发炮弹直愣愣扎进头车油箱,"轰" 的一声,坦克直接翻了个底朝天。
第二辆坦克慌了神,猛打方向,"哐当" 撞在路边的巨石上,动弹不得。
王宗重迅速转炮口,第二发炮弹精准命中第三辆的炮塔,顿时冒起黑烟。
"打最后一辆!" 王宗重吼着装炮弹,可二组那边没动静。原来一棵倒下的大树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第四辆坦克掉过头就想跑,王宗重眼睛都红了。他扛起炮管冲出涵洞,单膝跪地就瞄准。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炮弹擦着钢盔出去,正炸在尾车履带上。
"好!" 战士们忍不住叫好。
没了履带的坦克成了活靶子,王宗重和二组各补一炮,四辆坦克全瘫在路上。
这场战斗仅用七分半钟,五发炮弹报销四辆坦克,创下志愿军入朝以来单次击毁坦克最多的纪录。美军步兵赶到时,他们早已撤离。
战后,王宗重记二等功,事迹通报全兵团。1952 年春天,他作为英雄代表回国,在唐山对群众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志愿军战士用命换来的!”
后来在金城反击战,王宗重又立了大功。他被四个土耳其士兵围住,手里就一支步枪三颗手榴弹。
他不慌不忙,先扔手榴弹炸倒两个,再用步枪解决剩下的。战友找到他时,军装上全是血,步枪枪管烫得能烙饼。
王宗重的英勇事迹,只是众多志愿军战士的一个生动写照。 王宗重的故事,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无数战士的缩影。
他们没什么先进武器,就凭着一股不怕死的劲,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军的钢铁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