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孙家栋正往行李里塞棉袄和课本。窗外飘着雪,他盘算着赶夜班火车回沈阳姐姐家过节。 路过食堂时,一阵浓郁的肉香突然拽住他的脚步,灶台上竟摆着一大盆油亮亮的红烧肉。 那年头物资紧缺,肉票金贵,这碗红烧肉对穷学生来说简直是天降横财。他咽着口水冲进食堂,心想吃完这顿再走也不迟。 筷子刚戳破颤巍巍的肉皮,广播突然炸响:“军委紧急选拔学生参军!” 食堂瞬间沸腾,孙家栋盯着碗里半块肥肉,眼前却闪过《人民日报》上朝鲜战场的美军轰炸机。他摔下碗就往教务处跑,油渍在报名表上洇出个指印。 当晚,他挤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三十个年轻人蜷在车厢里呵着白气,谁也不知道这趟车会开往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更想不到其中那个汽车系学生将来会把中国卫星送上太空。 命运有时候就像红烧肉里的酱油,看着黑乎乎一坨,拌开了才知道多香。 苏联零下三十度的冬天,孙家栋裹着棉袄在停机坪修发动机,冻僵的手指捏着扳手像捏着冰锥。 图书馆凌晨的灯光下,他偷瞄苏联同学藏起来的卫星图纸,把《孙子兵法》垫在草稿纸上计算轨道。 1957年听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他啃着黑面包在报纸边缘画火箭,苏联教授拍他肩膀说“中国连汽车厂都没有”,他低头继续画,铅笔尖在“东风”两个字上戳了个洞。 回国后钱学森把他调去搞导弹,厂房漏雨就用脸盆接,算数据摇坏三台手摇计算机。 1967年接到卫星任务时,仓库里只有苏联人留下的半截生锈火箭壳。 有人提议先解决温饱再搞航天,孙家栋蹲在戈壁滩上捏把黄沙:“当年在哈尔滨要是怕冷,我连红烧肉都吃不上。” 东方红一号卫星要做成八面体,他带着团队拿报纸糊模型;天线展开试验失败,他抄起电烙铁蹲在卫星底下焊电路,焊锡滴在军大衣上烧出焦味。 1970年卫星升空时,《东方红》乐曲从西北大漠传到天安门广场,他躲在沙丘后面抹眼泪,手心里还攥着当年食堂的饭票。 九十岁的孙家栋现在办公室还摆着卫星模型,布鞋底磨得发亮。 探月工程启动时他拔了输液针就往西昌跑,北斗组网那年他穿女儿婚礼的旧皮鞋上台领奖。 别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总笑:“国家要盛饭,我刚好有碗。” 这话听着朴实,细想却叫人眼眶发热,那碗改变命运的红烧肉,早被他熬成了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 信息来源: 国家航天局官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微《从哈工大走出的孙家栋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人民网《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
烟雨故人泪
2025-07-11 13:4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