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您还记得我吗?在朝鲜战场上,我是您的俘虏啊!”詹姆斯·柏特纳紧紧抓着刘禄曾的手,声音哽咽地说道。刘禄曾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美国人,26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曾经是美军陆战一师队伍里的一员。时光回溯到1951年,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他在激烈的战斗中被英勇的志愿军成功俘虏。 当成为战俘的那一刻,詹姆斯满脸写满了愤懑与不甘。他紧皱着眉头,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觉得自己就像那倒霉透顶的倒霉蛋,纯粹是“运气太差”才落到这般境地。在他看来,这就是命运对他开的一个残酷玩笑,让他陷入了如此窘迫的困境。而刘禄曾,这位出身上海名门、精通英语的志愿军女翻译,却用她的耐心和善意改变了他的一生。 审讯时,她发现詹姆斯并非自愿参战,而是因偷车被判刑,被迫以参军抵罪。更讽刺的是,美军征兵时告诉他:“去朝鲜可以喝酒、拿高薪,还能享受东方女人的温柔。”可现实却是残酷的战场和冰冷的枪口。 “您给我治过病,还让我坐车转移,这些我都记得。”詹姆斯激动地说。原来,被俘后他曾发高烧,刘禄曾不仅找来军医,还为他申请了乘车资格,避免长途跋涉加重病情。更让詹姆斯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一名年轻的志愿军小战士出于好奇,伸出手轻轻刮了一下他的鼻子。小战士眼睛亮晶晶的,脸上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刘禄曾恰好看到这一幕,她立刻快步走过去,轻轻拉过小战士的手,严肃而温和地制止道:“即使是战俘,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小战士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一刻,詹姆斯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敌人阵营中那股温暖而又真挚的人道主义关怀。 刘禄曾还在圣诞节精心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一枚绣着“和平”的别针,送给了当时被关押在此的战俘们。詹姆斯很喜欢这份礼物。从那之后,这枚别针就一直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一藏便是漫长的26年。“您看,我一直带着它。”他的眼眶湿润了。这枚小小的别针,象征的不仅是战俘营里的善意,更是一个美国士兵对战争的反思,他回国后立刻退伍,再不愿为“非正义的战争”卖命。 1979年的重逢,让两人都感慨万千。詹姆斯已是一家餐厅的老板,而刘禄曾则在中国外事部门工作。他们谈起了战争,谈起了和平,但最多的还是那些微小的善意。治病、乘车、刮鼻子、圣诞礼物。“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死在朝鲜,或者后来的越南。”詹姆斯真诚地说。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刘禄曾:坑道里近百人,我是唯一的女性》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
雾烬
2025-07-11 13:37: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