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老人为传宗接代,娶18岁流浪女为妻,10年后却后悔到自己挖坟墓 湖南平江的都塘村,65岁的李亚勋,在村里住,老伴早走了,一个人守着两间土房,年纪大了,身边没后人,心里空空的。 十一年前春天,村里来了个年轻姑娘。看着十八九岁,头发乱,衣服又脏又破,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眼神直。 有人递半个馒头,她接过去就吃,噎得厉害;有人问她名字、来处,她不说,光看地上蚂蚁。直到村里放红白事的音乐,她站起来跟着扭,胳膊腿伸得开,村里人觉得她精神可能不对,但像学过跳舞。 那些日子,有人听她含糊说自己叫杨小平,十八岁。李亚勋看她可怜,更想传宗接代,就跟村里人说:“我收留她,给口饭吃,能成家的话,或许能留后。”有人劝他:“这姑娘精神不好,怕是麻烦。”李亚勋没听,没过几天把杨小平领回家。 刚到家,杨小平让人操心。吃饭蹲门槛上,夜里睡觉哼哼,有时突然哭。李亚勋没嫌,每天给她热饭,找干净衣服换,不让她下地。 过俩月,杨小平好点了。早上李亚勋起来,见猪圈扫干净了,柴火劈好堆着,杨小平蹲灶台前烧火,锅里煮着红薯。之后,她跟着李亚勋下地,插秧、割稻、掰玉米,什么活都干,力气比李亚勋大。见了村里人,会点头笑,话少,但看着正常。 村里人说:“老李这事办对了。”李亚勋听着高兴,尤其想着传宗接代,天天盼。一年后,杨小平生了个儿子,李亚勋抱孩子,手抖,给孩子取名黎光友,盼他带来光。那阵子,李亚勋见人就笑:“我有后了。” 杨小平生娃后,状态更好。会喂奶,会缝衣服,地里活干得更勤,有时等李亚勋。村里人路过,常看见杨小平在院子晒谷子,黎光友在旁边爬,李亚勋蹲门口抽烟,嘴角有笑。有人说:“老李老来福。” 没几年,黎光友三岁那年冬天,杨小平不对劲了。一天半夜,李亚勋被响声惊醒,见她把屋里陶罐摔了一地,蹲地上哭,喊的话没人懂。 第二天,她抱黎光友往外跑,差点冲进村头池塘,被邻居拉住。之后,杨小平时好时坏,清醒时给孩子喂饭,糊涂了就砸东西,甚至打人。有回打死邻居家的鸡,李亚勋赔钱,说好话,腰弯得很低。 “没办法,不能让她伤人。”李亚勋红着眼跟村里人说。他收拾出西厢房,白天把杨小平锁屋里,窗户用木板钉死,怕她跳出去;晚上睡门口躺椅上,有动静就起来看。每天端饭进去,杨小平清醒就吃,糊涂了就把碗推地上,碎瓷片到处都是。李亚勋不气,捡了碎片,再盛一碗,哄着说:“小平,吃点,有力气。” 黎光友懂事早,五六岁就帮着喂猪、扫地,放学回来趴在厢房门口喊“妈”。有时杨小平应一声,孩子就高兴,从兜里掏糖,从门缝塞进去;没应声,就蹲门口,捏着衣角,半天不动。 他跟记者说:“我妈清醒时,说想回家,还说外公叫杨国彬。” 日子过着,李亚勋身体越来越差。七十岁时,挑两桶水就喘,地里活多靠黎光友放学帮忙。 他看被锁屋里的杨小平,看十岁就愁眉苦脸的儿子,心里不好受。 一天早上,他扛着锄头往后山走。找块背风向阳的坡地,开始挖坑。土硬,一锄头下去,胳膊麻,挖会儿歇会儿,看山下自家屋顶,念叨:“我走了,这娘俩怎么办?” 挖了三天,坑不算深,能躺下人。他跟黎光友说:“光友,我不在了,就把我埋这儿,不用棺材,找张草席裹着,省钱。”黎光友抱他腿哭:“爸,别说这,活着看我长大。”李亚勋摸儿子头,掉泪:“爸也想,可身子扛不住了。” 他后悔了。面对记者,蹲地上抽烟,抽了一锅又一锅,红着眼说:“后悔,真后悔。当初不该收留她,我这条件,养不起。” 他说要是没领杨小平回家,她或许能遇到条件好的,病早好;自己也能去养老院,不用操这么多心,“现在,她遭罪,孩子遭罪,我也遭罪。” 但后悔归后悔,他没松手。每天给杨小平梳头、喂饭,她发病时,就抱着她,怕她伤自己;黎光友上学,他每天送村口,叮嘱“好好念书”。为给杨小平找家人,他跟着记者跑派出所,民警查“杨小平”“杨国彬”,附近几个县都没对上。他有个女儿,年轻时跟前妻生的,离婚后五十年没联系,黎光友劝他找,他摇头:“别打扰人家,人家过得好。” 后来村里把情况报给镇上,民政办的人来,给他们换了间砖房,不漏雨,亮堂;办了低保,每月几百块,够买米买油。再后来,寻亲节目播了他们的事,半个月后,一对老夫妻打电话,说杨小平是他们女儿,当年高考没考好,精神受刺激,离家十几年了。 老两口来的时候,杨小平坐在院子晒太阳,看见他们,突然哭了,扑过去抱老太太:“妈,我想你。”一家人抱着哭了很久。老两口想接杨小平走治病,她拉着黎光友的手,不走。最后说好,杨小平还住这儿,老两口每月寄钱,够她买药看病,市里医生每周来家里复诊。 慢慢的,杨小平好点了,不打人了,见人能叫出名。 现在黎光友十六了,不上学,在家种地,闲了去镇上打零工。 他或许还后悔当初的决定,但比起后悔,他更在意眼前这娘俩——当初为传宗接代领回家的人,后来成了他拼老命也要护着的家人。
65岁老人为传宗接代,娶18岁流浪女为妻,10年后却后悔到自己挖坟墓 湖南平江的
逸尘凌虚风
2025-07-11 13:18: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