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道战,能复制到冀南吗? 1942年,日军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多次残酷的大扫荡后,磁县一区区委和抗日政府的同志们提出,能不能学习冀中平原地道战经验,动员群众挖地道呢? 想法不错,但是一开始群众有抵触思想。 有的怕挖塌了房子,有的怕小偷顺着地洞进屋盗窃,还有的怕被敌人堵在洞内出不去。 对于群众的顾虑,区委不是压制,而是充分向群众做通思想工作,召开各村党员、民兵、群众骨干会议,介绍冀中人民坚持地道战的经验,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挖地道。 岗头村党员、民兵队长张合付,挺身而出,首先做通自己家属的思想工作,带领民兵先从自己家中挖地道。要想火车快,全凭车头带,在广大党员干部和民兵的带领下,一个挖地道的群众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了。 思想通了,但是物质条件又限制住了。 这几个村,地处浅山丘陵,土少石子多,每掘进一尺,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加之敌人经常“扫荡”,挖地道十分困难。 偏偏这时候,又接到上级通知,鬼子又要大扫荡了。 山底村党支部立即召开全村民兵骨干会议,提出:就是将骨头磨成灰,地道完工也要赶在敌人大“扫荡”之前! 同时号召全村群众:我们要走前辈没有走过的路,才是真正的英雄,为打好地道战,大家要献计献策,智慧就在群众之中。会后,群众纷纷向村干部提供挖地道的设想。村支部采纳了这些计策,带领群众大干起来。 山底村这一成功经验很快传播开来,各村都有高招,很快周围几个村的地道基本完工,形成了户与户相通,街与街相连。各村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开关盖,既能防水又能防毒,每个拐弯处都留着枪眼、陷井、暗堡、灶底、树洞、水井、河岸等处都有洞口,成为退则能守、进则能攻的地下堡垒。 有了地道,群众的胆子大了,男女老幼都在村里坚持生产,坚持斗争。 然而,要更多地消灭敌人,不能光靠地道,必须有杀伤敌人的武器弹药。 可是,由于敌人的严密控制,武器弹药极端因难,我们又该从哪里找寻打击鬼子的武器呢?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