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暴打,伊朗进口的40架歼-10CE,困难非常多,有多大可能?
伊朗终于顶不住了。
连续12天的空袭,让伊朗空军摊在地上动弹不得。以色列用F-35I揭穿了伊朗的空天神话,战机起飞前就被打废,防空雷达成了“哑巴”,国防部、外交部、情报系统轮番挨炸。伊朗终于意识到,再不补课,下一轮就不是被羞辱,而是被碾压。
于是市场上传出风声——伊朗可能从中国进口40架歼-10CE战机。
数字不小,型号也不差。但问题是:不是伊朗看上了就能买,钱、技术和政治,三道门槛摆在那里,一个都不好过。
一、伊朗真的缺战机,但缺的不是数量,是体系
伊朗空军的主力,依然是上世纪的“古董”:F-4、F-5、F-14和早期米格-29。大修靠逆向,升级靠拼凑。面对隐身战机+卫星侦察+高超导导弹的现代空袭体系,这些飞机能不能起飞都是问题。
歼-10CE在对伊朗而言,当然是“脱胎换骨”的存在——AESA雷达、霹雳-15中远程空空导弹、“数据链+头盔瞄准”的机载配套,让它成为可独立作战的单元。巴基斯坦用它打了印度“阵风”,在国际市场上一战成名。
伊朗也想有个像样的现代战斗机群,至少能防守德黑兰和几个重点基地,保住军心、撑住门面。 但问题是,战斗机不是买菜,买回来能飞并不等于能打。
二、伊朗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没钱
40架歼-10CE加武器系统、地面维护、训练、备件等,整体价格至少在25-30亿美元之间。而伊朗现在的外汇储备,不到300亿美元,其中还大半被冻结海外。
制裁之下,伊朗卖油困难,卖得出的价格也上不去,转账通道还要绕一圈,最后到手的资金非常有限。
理论上可以“油换机”,但中国未必买账——不是对伊朗没兴趣,而是更偏好现金交易。中沙、中阿、中伊之间的能源外交正在打平衡牌,轻易接下这单,风险未必划算。
要么伊朗开出更多政治筹码,要么就是“分期付款+实物抵押”这种极不对称的方式,否则连谈都很难开口。
三、第二个问题:体系兼容性几乎为零
歼-10CE是中国制式武器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外出口的巴基斯坦,是从空警-500预警机、红旗-9防空系统、地面指挥车到通信协议,整套拿走。
但伊朗不同。其原有体系完全是苏系和美系混杂,S-300、Tor-M1、自研的“巴瓦尔-373”,再加上几十年前的美制雷达残件,拼起来已经够乱。现在硬塞进一批中制战机,地面雷达识别不了、指挥链不对、油料规格还不通。
歼-10CE能不能和伊朗地面控制系统对接?飞控命令怎么发?应急维修谁来干?这些全是问题。
除非伊朗愿意砸钱重建一套新型指挥系统,并为歼-10CE专门配置空警-500一类预警机和保障线,否则这批飞机上天只能靠“飞行员肉眼找目标”——打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安全回来都难说。
四、第三个障碍:地缘政治
卖战机给伊朗,不是“卖给一个国家”,而是等于站进中东某个阵营。
中国过去十年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维持微妙平衡,政治对话+经贸合作,两边通吃。尤其是中沙,中方深度参与沙特“2030愿景”,在能源、科技、通信上都有大笔布局。
一旦中方向伊朗公开出售高性能战机,这平衡就会被打破。沙特或转向美法采购F-15EX或“阵风”,甚至通过武器政治反制。
更别说以色列。它不会眼睁睁看着德黑兰拥有能对抗F-35的战斗力。外交渠道已经释放过警告,明确反对中伊军事合作升级。
中国可以对抗美国的制裁逻辑,但不会轻易主动卷入伊以矛盾核心。一个红线没踩好,就可能损失整个中东能源市场。
所以,哪怕从技术和合同上“能卖”,也未必“愿卖”。
五、最后一个问题:伊朗的信用问题
伊朗的军购历史上,不乏“雷声大雨点小”的记录。上世纪90年代起,每隔几年就传出与俄罗斯谈苏-30、苏-35的消息,至今无一架交付。
其自主研发项目也多为政治姿态大于技术突破,“卡赫尔”“科萨尔”战机项目雷声大、进展慢。
歼-10CE这类复杂平台,不是买回来就能用。需要稳定的技术合作、工程对接、长期售后。中国是否愿意为一个处于多重制裁压力下的国家开放这类高敏感项目?目前看,态度非常谨慎。
结语:不是歼-10CE不能卖,而是伊朗接不住
从实力看,歼-10CE可以帮伊朗补上空军短板。但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整套体系重建。 伊朗要想把40架歼-10CE飞起来、用起来、打得出成绩,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
有能支撑的财政预算;
肯为整合体系付出3年以上时间成本;
肯为政治博弈承担战略代价。
而这三个条件,伊朗一个都不具备。
所以,这场买卖不是“不可能”,但大概率只是谈判桌上的姿态,用来维稳军心、释放信号、争取议价空间。
如果真能谈成,那不是伊朗的胜利,而是中东战略格局的又一次重塑。
山林樵夫
犹大又是小编的什么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