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而中方也用一句话说出了事实,如果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了军事援助,战争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僵局。 根据韩国情报部门披露,朝鲜已向俄罗斯提供超过 800 万发炮弹,乌克兰方面甚至发现朝鲜特种部队直接参战。 更夸张的是,俄罗斯为了换取这些弹药,不仅送上石油、资金,甚至连先进的 “铠甲 - S1” 防空系统都转让给朝鲜。 堂堂军事大国沦落到用国防尖端技术换子弹,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无奈? 俄罗斯的困境,本质上是一场 “消耗战” 的惨败。 乌军每天发射的炮弹数量虽不及俄军,但北约的持续输血让其始终保持战斗力。 反观俄罗斯,尽管国内工厂 24 小时运转,却依然追不上前线消耗。 以 2024 年为例,俄军约 60% 的炮弹依赖朝鲜供应,甚至出现 “用苏联时期库存弹药填线” 的窘境。 这种局面,与西方制裁导致的供应链断裂密不可分。 欧洲对俄实施的 13 轮制裁,看似全面实则精准 —— 重点打击军工产业链。 高精度传感器、航空电子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断供,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启用冷战时期的库存生产线。 更讽刺的是,连生产炮弹所需的特种钢,都要依赖印度进口。 堂堂工业大国,竟在基础材料上受制于人,这场战争的 “内伤” 可见一斑。 当俄罗斯陷入弹药荒时,西方舆论突然将目光转向中国:只要中国松松手,战争天平必将倾斜。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仅无人机产能就占全球 70%。 但中方在联合国的表态掷地有声:“如果中国援俄,战场局势绝不是今天这样”。 这句话背后,藏着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深刻理解。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若介入俄乌冲突,将直接冲击 “不干涉内政” 的外交基石。 更现实的是,美国正巴不得将中国拖入这场消耗战。 正如外交部所言:“西方想让中俄互耗,自己坐收渔利”。 中国的中立,恰恰是对这种 “零和博弈” 思维的破局。 试想,若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必然借机联合盟友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届时全球经济将面临更大动荡。 在这场博弈中,朝鲜的角色耐人寻味。 这个长期被制裁的国家,竟成了俄罗斯的 “弹药库”。 朝鲜不仅提供炮弹、导弹,甚至派出 1.1 万名士兵参与作战。 作为回报,俄罗斯向朝鲜转让米格 - 29 战斗机、升级导弹技术,甚至可能默许其核计划。 这种 “以物换物” 的交易,表面看是互利共赢,实则暗藏危机。 朝鲜的算盘打得很精:通过军事援助换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既能提升自身国防能力,又能突破国际制裁。 但这种冒险行为也将朝鲜推向风口浪尖 —— 一旦战争局势逆转,朝鲜很可能成为西方下一个打击目标。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向朝鲜转让核技术的传闻,若属实将彻底改变东北亚战略平衡。 这场战争的影响早已超出俄乌两国。 欧洲因能源危机导致工业外流,美国军工复合体却赚得盆满钵满。 更深远的是,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去美元化” 趋势愈发明显。 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一方面要应对西方的舆论施压,另一方面也看到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性。 正如中方所言:“中欧合作有分歧,但更有广阔空间”。 当俄罗斯的炮弹依赖朝鲜、当中国的中立成为破局关键,这场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全球秩序的重构。 或许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言,俄罗斯的常规军力确实暴露了短板,但核威慑依然是悬在北约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未来的局势将如何演变?是美俄直接谈判,还是中国斡旋促成和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俄罗斯率先离场当地时间7月10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外长会时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