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3亿60岁老人!”没想到今年两会最扎心的提案,竟是靳东提的,他直言:“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三亿多,如果国家能像查户口一样查遗嘱,多少家庭悲剧可以避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今年两会,演员靳东的一份提案扎了无数人的心,他建议成立国家级遗嘱库,让全国3.1亿60岁以上老人能像查户口一样查遗嘱。 这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隐痛。 靳东调研时发现,老人立遗嘱要么花高价找公证处,要么自己潦草写几行字,甚至口头交代几句就算数。 结果呢?上海独居老人去世后房子充公,亲人争产无门;北京老人三份遗嘱因格式问题全被法院判无效,子女闹上法庭,这些不是故事,是法院每年处理的30%民事案件里的真实悲剧。 民间不是没尝试过,中华遗嘱库运行十年,保管了31万份遗嘱,但覆盖有限,农村老人、失能群体依然被排除在外。 靳东的提案想补上这个缺口:国家牵头,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动态更新,让遗嘱像110报警电话一样家喻户晓。 更狠的是,他直接点破痛点,如果遗嘱能像户口一样权威,多少亲情撕裂的悲剧可以避免? 这提案能火,因为它戳中了中国人最拧巴的心理:活着时忌讳谈死,死后却要亲人拼死争夺。 我们总说“家和万事兴”,可多少家庭在老人闭眼那一刻就沦为战场? 靳东说的“七份遗嘱六份无效”绝非夸张,民法典规定的打印遗嘱、录像遗嘱,有多少老人知道格式要两个见证人?多少自书遗嘱因为“诗歌体”被法院判成废纸? 国家遗嘱库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升级,它是一场生死观的革命。 浙江遗嘱库工作人员说过,老人立遗嘱前聊家常,理清子女关系的过程,往往比遗嘱本身更能化解心结。 遗嘱不是冷冰冰的财产分割,而是最后一次对家人说“爱怎么分配”。 那些吵到法院的子女,或许缺的不是钱,是老人一句公平的交代。 但难点也在这儿,隐私怎么保护?区块链再安全,老人可能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农村留守老人怎么上门服务?公证处一年2000份遗嘱的产能,撑得起3亿人的需求吗? 更关键的是,多少人愿意打破“谈死晦气”的旧观念?中华遗嘱库的数据很有意思:立遗嘱的年轻人翻了几倍,70%未婚女性把虚拟财产写进遗嘱。 这代年轻人连“电子骨灰盒”都规划好了,反倒比父辈更懂“向死而生”。 靳东的聪明,是把国家遗嘱库和110、120并列,这些号码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代表“国家兜底的安全感”。 遗嘱库若真能做到“中央财政补贴+地方配套”,让山区老人也能免费立遗嘱,它就不再是城市中产的专属,而成了和医保、社保一样的民生底线。 提案通过只是第一步,比建数据库更难的是建信任,信法律真能执行遗嘱,信家人不会因财产反目。 北京天通苑一位阿姨的话让人鼻酸:“现在立遗嘱,儿女觉得你偏心;不立,走后他们打得头破血流。” 国家遗嘱库若能让人坦然说爱、坦然谈死,或许才是对“老有所终”最好的诠释。 参考资料:全国政协委员靳东建议 成立国家遗嘱库——中国青年网
“事关3亿60岁老人!”没想到今年两会最扎心的提案,竟是靳东提的,他直言:“中国
猫猫背茹茹
2025-07-11 11:04: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