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河北霸县12岁的刘春生也

紫藤绕风轩 2025-07-11 11:03:3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河北霸县12岁的刘春生也在其中,只不过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抗日战场上最年轻的战士之一。 在1938年春,河北霸县招兵处,13岁的刘春生像钉子般楔在队列末尾。招兵排长第三次拎起他后领,小崽子还没枪高! 只见那少年攥着烧焦的茅草,那是日军焚毁他家三间草房的残骸,哑声迸出一句,我能背锅!就是这句嘶吼,开启了中国抗战史上最年轻的战士传奇。 但是即使是这样,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谁也不忍心看见这样一小孩子跟他们一起见证战争的残酷。 直到刘春生连续多天跟在队伍后面走,招兵排长拗不过这个倔强的孩子,最终同意让他跟着炊事班干活。 要知道炊事班的铁锅重十五斤,比刘春生的柴刀沉十倍。反扫荡急行军中,他脊梁被行军带勒出血痕,却总在宿营时抢着磨刀。 那日河边洗菜,日军巡逻队匕首刺向司务长后背,刘春生抡起柴刀劈进鬼子肘关节,刀刃卡在骨缝里拔不出。 炊事班少年救人的消息传开,团长把汉阳造拍进他怀里,枪管竖着比他还高半头。 要知道他还是一个孩子为了救人,他在第一次面对小鬼子是没有害怕,在第一次杀小鬼子的时候也没有恐惧不安,是好样的。 在1940年百团大战的月夜,永定河芦苇荡伏着二十九团精兵。两名被俘日军机械师突然嘶吼挣扎,眼看要惊动南苑机场守军。 连长枪托砸向刘春生后背,剁了!十五岁少年扬起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寒光没入脖颈时热血喷溅睫毛。 他抹着脸颊温热的血想,爹,这算第一个,在远处油库爆炸的火光里,他背回三桶汽油,肩胛骨被烫出永久的焦痕。 1942年五一大扫荡的硝烟吞没冀中平原。日军五万兵力梳蓖式围剿中,刘春生亲眼见表哥刘铁柱怀抱集束手榴弹扑向坦克履带。 爆炸气浪掀飞他前一刻,表哥嘶吼穿透烟尘,带弟兄们活”十七岁的排长拽着幸存者钻进坟地暗道,身后机枪把墓碑扫成石粉。 在地道腐臭空气里,他蘸伤口血在裹脚布写入党申请书,布纹渗进誓言,宁可站着死,不跪着生。 直到1944年保定攻坚战,十九岁的刘春生已是让日军头疼的土豹子连长。 在面对炮楼重机枪火网,他带人抬出老乡家八仙桌,三层湿棉被覆顶,桌脚绑轱辘当盾牌。 战士顶着土坦克逼近,炸药包塞进射击孔时,火焰吞噬了最后推炸药的新兵。 此战连克三座炮楼,庆功宴上他却把勋章埋进新兵坟头,碑文刻着三十七个名字,恰是此战歼敌数。 抗战胜利后,刘春生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河北省水利厅干了大半辈子。 直到退休,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温和的老工程师有过那样传奇的经历。 多年后在雄安新区干休所,百岁老兵指尖抚过泛黄《百团大战要图》。墙上宁可站着死的书法墨迹如刀,窗台却摆着孙辈送的粉色玩偶。 新闻播报航母下水的画面时,老人忽然颤巍巍站起敬礼,假牙在笑声中咯咯响,当年炸南苑机场,如今咱们有辽宁舰了! 晚霞透过窗棂,将他影子拉得修长,恍如1938年初参军时背着行军锅的倔强剪影。 刘春生的柴刀早锈蚀在博物馆,但河北老兵口述史里仍流传细节,他总在拼刺前抓把灶灰抹脸,说省得鬼子看清娃娃相。 从背锅少年到百战连长,那张永远涂黑的娃娃脸,恰是中华民族最硬的骨相,炮火能焚毁茅屋,却烧不化稚子扛起山河的脊梁。 这才是吾辈楷模,也同样是我们的骄傲。 主要信源:(刘春生13岁参加八路军 15岁参加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军史》)

0 阅读:0
紫藤绕风轩

紫藤绕风轩

紫藤绕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