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家超市,一位女士的视线扫过水果柜台,突然定住——几颗荔枝,其貌不扬,大小和常见品种差不多,但那标价牌上的数字,却实实在在让她瞳孔地震!不同荔枝有价差很正常,但眼前这差价,简直能让人裂开…… 同样的预算,放路边水果摊足够她豪爽地称上一大兜子了!超市敢这么标,总得有点道理吧?女士满心疑窦,直接找到了工作人员:“这……什么神仙荔枝?这价格是怎么回事?” 工作人员淡定地给出了答案:贵,还真不是荔枝肉的价值,贵的是它背后的“身世”。 据称,它不仅滋味胜于普通荔枝,而且每日限量供应,售罄即止。工作人员还补充道:“您手上这盒,已经是今天的最后一盒了。”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故事溢价+饥饿营销”。在女士之前,已有识货(or 壕气)的顾客欣然买单。工作人员也补充,如果真的迷恋这款,可以提前和他们“预约”,到时自会按量准备。 掐指一算,6颗小小荔枝已是“壕”气外露,若按常规一兜子的份量买,价格怕是要直冲四位数!目标客户显然不是大众路人甲。虽说许多钱包都负担得起这零星几颗,但一想到这钱全砸在荔枝上——味道再好也总感觉肉疼?这“剁手”门槛不只是价格,更多是心理上的“值不值”。 一个美好的故事固然能加分,但对于单纯馋一口鲜甜荔枝的吃货而言,舌尖上的满足终究是王道。更别说市场上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各种物美价优的选择琳琅满目。执着于这一款?若非财力雄厚可以任性“荔枝自由”,实在没啥必要。偶尔尝鲜或为故事买单是一种情趣,但把它当日常水果?对大多数人而言,怕是钱包和理智都不能同意。 各位“果学家”,对这种“天价荔枝”的消费现象,你们怎么看?是“精致生活”的必需品,还是资本与故事联手编织的“甜蜜陷阱”?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上海,一女子去超市买水果,看到一盒6颗的荔枝竟然卖到29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