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

斗破苍穹斗气扬 2025-07-11 10:59:17

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1998年深秋,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在皖南山区一户农家借宿。连续三天没有进食的他,胃部疼痛难忍。 村民大嫂犹豫地端来一碗食物,里面是山芋、谷糠和菜叶煮成的糊状物。这种食物平时用来喂猪,但对于饥饿的何家庆来说,已经是珍贵的救命粮。 何家庆出生在安庆码头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拉板车谋生,肩膀常年磨破;母亲在长江边捡煤渣贴补家用。 小学时,班主任周老师替他交了五年学费。老师说过的话他记了一辈子:“读书人要有骨头。” 1976年从安徽大学毕业后,何家庆留校当了老师。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4元,这种简朴的生活他坚持了20多年,同事们发现,他常年穿同一件中山装,解放鞋破了就补,从1983年到1998年共修补了27次。 1998年2月,何家庆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取出全部积蓄27720元,购买32种魔芋种苗,开始徒步扶贫之路。 他要用双脚走遍中国的贫困地区,把魔芋种植技术教给农民。魔芋是一种经济作物,种植得当能让农户增收数倍。 这一走就是305天,行程8000公里,穿越了8个省区的108个贫困县,他背着一个褪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自费印制的技术手册。 在湖北恩施州鹤峰县,他发现村民因为技术不当导致魔芋大面积死苗。何家庆当场蹲在田埂上,重新讲解种植要点。 为了让农民听懂,他把专业术语全部改成通俗易懂的土话,比如“芽眼向上”就说成“像种土豆一样,芽朝天”。 当晚借宿村委会时,他打着手电筒修改教材到凌晨,把所有专业词汇都换成农民能理解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扶贫路并不平坦,在鄂西山区,他遭遇山体滑坡,靠抓住野藤才保住性命;在重庆巫溪被毒蛇咬伤,用火柴烧灼伤口后继续赶路。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大别山区误食毒蘑菇,昏迷了三天。醒来后第一件事不是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担心魔芋种植数据的准确性。 何家庆的事迹传开后,各地都邀请他去讲课。这个朴实的安徽教授每到一地,都会住在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简单的饭菜。 他培训过的农民超过5万人,其中有137人后来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了更多村民脱贫。 2016年,已经患癌的何家庆在日记里写道:“比起老乡们世代的贫穷,我这点病痛算什么?”他依然在坚持扶贫工作。 2019年10月,70岁的何家庆病情恶化。在病床上,他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希望能帮助山区的孩子重见光明。 临终前,他反复叮嘱医生:“山区孩子容易得眼病,一定要给最需要的人用。”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 何家庆去世后,运送遗体的车队经过他曾经工作过的岳西县栝楼种植基地。数百名村民自发举着火把,沿路为他送行。 在何家庆生前使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扉页上,至今还能看到他用钢笔写下的话:“科学家的血要滴在黄土上,论文要写在农民的饭碗里。” 这个从码头长大的教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知识分子的担当。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 那碗在别人看来难以下咽的粗粮糊,对何家庆来说却是甘露。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体验过贫困,才能理解农民的不易,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何家庆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应该只坐在象牙塔里,而要把知识带到最需要的地方,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民。

0 阅读:131

评论列表

用户98xxx11

用户98xxx11

1
2025-07-11 18:13

作者你特么去跟清华北大复旦,哪怕路边幼儿园老师说去吧

猜你喜欢

斗破苍穹斗气扬

斗破苍穹斗气扬

斗破苍穹斗气扬